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日本现代科技史上两大丑闻
2002-02-25

  新华网东京2月25日电(记者 张可喜)

  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全面引进欧洲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并获得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科技大国。但在20世纪里,日本也曾发生两起震惊世界的科技丑闻。究其动机,除了科学家个人的名利私欲在作怪外,还有相应的时代背景。   

  著名物理学家的“水银炼金术”闹剧   

  1924年9月20日,《时事新报》刊载了如下醒目标题:“长冈半太郎博士的一大发现 今天在理化研究所发表 终于揭开学界之谜 从水银里提取黄金”。

  19世纪前叶,物理学和化学上相继有许多重大发明和发现,其中之一就是放射能和放射性元素以及由于放射线的影响而产生的元素间的转换。1919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发现,把镭C(铋)中的阿尔法粒子注入氮里,氮变成氧,质子从中跑出来。这使世人,包括一些科学家萌发了新的“炼金术”幻想:应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从其他物质中制取黄金。

  长冈半太郎在当时是日本非常著名的物理学家,在世界上也颇有声望。当时,他在对各种元素,特别是水银的光谱进行研究后,于1923年发表论文《水银的光谱结构和同位素》。论文说,金和银的非系列光谱惊人类似,表明它们的原子核有某种共同之处,并提出“土星型”的原子核结构论,认为原子核由两部分组成,如果其中之一是单一的质子的话,那么,从水银中把这个质子排除出去,水银就有可能变成黄金。他的这一见解发表后,引起轰动,理化研究所所长大河内正敏说要就此进行“工业化”研究。

  长冈本人此后对“水银炼金术”进行了十年的研究,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以失败告终。

  据分析,这位物理学家之所以闹出天大的笑话,原因有三:一是上述世界性新“炼金术热”诱发和助长了他的名利欲望;二是当时许多日本科学家取得了独创性研究成果,如化学家池田菊苗发现味精、铃木梅太郎发现维生素B1,物理学家本多光太郎开发永久型磁钢(KS钢)等,而这位时年59岁的学界泰斗一生都没有像样的建树,因而感到焦急不安;其三是当时日本正走在所谓的“弘扬国威”和对外扩张的道路,这种情绪当然会对部分科学家造成不良影响,使他们急于出成果,结果欲速则不达,弄巧成拙。   

  考古遗迹伪造丑闻  

  2000年10月22日清晨6时20分,日本宫城县上高森遗迹一个深1米左右的发掘坑内,一个身着米黄色风雪衣的身影在晃动,他手拿抹刀挖掘地面,并从衣兜里掏出透明塑料袋,从中取出石块埋入土内,用脚把地面踩平,然后又换一个地点,重复相同的动作。直到6时33分,他才用雨水洗掉沾在手上的泥土,若无其事地离开现场。

  27日,在50多名新闻记者的众目睽睽之下,藤村新一现身说法,从这里挖掘出“大约7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前期的石器”,从而使日本本土第一次出现了“旧石器时代前期文明”。

  11月4日,《每日新闻》社的专题采访小组请藤村看了偷拍下来的22日那段录像带,藤村象瘫痪了似地,沉默不语。当记者问有何感想时,他只说:“一言难尽”。

  据藤村交代,在他的“考古”生涯中共计伪造了42处考古遗迹,但据信,藤村插手的考古遗迹可能多达180处,他所有的“考古发现”(包括遗迹和石器等)基本上都是伪造的。

  藤村造假原因较为简单。他本人先说是“一言难尽”,后来又说是“为出土成果少而焦急”,说到底就是为了编造成绩,沽名钓誉,同时从政府那里骗取更多的资金。

  日本考古学界过去对藤村的“考古成果”并非没有怀疑与批评,但因为是少数意见,未引起重视。那么在日本这样一个科技十分发达的国家,其文明历史为何竟然为一个人的言行所左右,个中背景就复杂了。但是有一点是勿庸置疑的,那就是日本民族不甘心落后的心理。 因为日本人并不满足眼下的世界经济大国地位,还想争做“文明古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藤村迄今在日本各地参与的180多个遗迹的发掘工作中,不断有“国内最古”等重大发现,并且轻而易举地得到政府文化厅、文部省的认可以及媒体的广泛宣传。藤村本人也随之成为日本考古界的巨星,“发掘石器之神”、“神手”等桂冠接踵而至,日本的文明也跟着犹如三级跳似地从4万多年跳到了50万年,进而到了70万年以前。(完)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