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详细>>
宝贵的人文学术遗产
季羡林曾说,所谓“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举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学问纳入到他研究的范畴:从佛典语言到佛教史、印度史,从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到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从唐史、梵文的翻译到散文、序跋以及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他无一不精深涉猎。”季羡林的学生、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教授王邦维说。…… 全文>>
令人景仰的高尚品格
对外界为自己加冕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季羡林在《病榻杂记》的书中评论说,这令他诚惶诚恐,“请从我头顶上把三项桂冠摘下来,还我一个自由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 全文>>
对文化传承的反思
“季先生曾说,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流是不平衡的。我们中国人拿过来太多,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送出去太少。‘拿过来’和‘送出去’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代知识分子最为艰巨的一项任务。”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系教授乐黛云说。…… 全文>>
■ 摄影师眼中的季老
魏德运至今记得第一眼看到季羡林的场景:一个堆满书籍的窄小房间内,站立着一位清瘦的老人。他的神态是那样的谦恭有礼,那样和善,一种智慧老人所特有的莫大的爱和宽容,洋溢在他的脸上。…… 全文>>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