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详细>>

 季羡林留给我们什么?

宝贵的人文学术遗产

  季羡林曾说,所谓“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举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学问纳入到他研究的范畴:从佛典语言到佛教史、印度史,从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到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从唐史、梵文的翻译到散文、序跋以及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他无一不精深涉猎。”季羡林的学生、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教授王邦维说。…… 全文>>

令人景仰的高尚品格

  对外界为自己加冕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季羡林在《病榻杂记》的书中评论说,这令他诚惶诚恐,“请从我头顶上把三项桂冠摘下来,还我一个自由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 全文>>

对文化传承的反思

  “季先生曾说,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流是不平衡的。我们中国人拿过来太多,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送出去太少。‘拿过来’和‘送出去’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当代知识分子最为艰巨的一项任务。”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系教授乐黛云说。…… 全文>>

 ■ 摄影师眼中的季老

  魏德运至今记得第一眼看到季羡林的场景:一个堆满书籍的窄小房间内,站立着一位清瘦的老人。他的神态是那样的谦恭有礼,那样和善,一种智慧老人所特有的莫大的爱和宽容,洋溢在他的脸上。…… 全文>>

“智者乐,仁者寿。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
——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
  
>>进入悼念区 
·绝学吐火罗语 谁能继大师之后?
·季羡林同志遗体在京火化 温家宝等到公墓送别
·季羡林灵堂悼念人数过万 骨灰或将分三处安葬
·胡锦涛江泽民等向季羡林敬献花圈
 
· 报道
· 季羡林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7月19日上午举行
· 未名湖畔寄哀思:社会各界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
·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11日晨在京病逝 享年98岁
· 季羡林去世 良人已逝良知犹存
· 季羡林去世未留遗言 最后时刻惦念弘扬国学
· 走近
· 等人:没架子还很幽默
· 逗猫:淘气得像个孩子
· 待客:推迟就餐时间
· 季羡林的异国恋 德国姑娘为他终身未嫁
· 季羡林散文:黄昏
· 缅怀
· 北大学生:季老是我们心中的精神支柱
· 网友渔城山翁:悲国学大师季羡林
· 网友笨小丫:挥泪告别季羡林先生
· 声音
· 季羡林一生:从东方学到大国学的寂寞之旅
· 季羡林,最后一位文学大师
· 向季羡林学做老师
· 《季羡林》读后感--也许你从中可以学到点什么
· 哀悼
 
 
 
 
· 语录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者,相互容忍也。
  ●根据我的观察,坏人,同一切有毒的动植物一样,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坏人的,是毒物的。我还发现,坏人是不会改好的。
  ●好多年来,我曾有过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对每个人都好,也希望每个人都对我好。只望有誉,不能有毁。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时光流失,一转眼,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自己的预算。有人说,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对众生的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得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话都说出来,但说出来的话一定是真话。

专题策划制作:中国教育频道 黄卓
 
Copyright(c) 1994-2009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staff.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