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扭曲
“冷暴力”事件发生之后,需要反思的不仅仅是教师自身。
“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全社会的关注,这对教育和对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艳丽说,“目前,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导致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教师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地工作与生活,这就容易催生扭曲的教育方式。”
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反思,“冷暴力是公民意识淡薄在教育领域的折射。”檀传宝说,“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但事实上,目前,无论是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尚未做到将学生当做具有独立人格的平等公民来对待。”
北师大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向蓓莉也强调,如若倡导尊重“人性尊严与完整性”的教育被纳入我们中小学课程以及教师的培训课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老师们将更有可能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采取更为适宜孩子成长的教学方法。
重点阅读>>教育部:学校不得以任何方式区别对待未成年学生
推荐新闻>>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泛用
>>违纪学生"喝猪奶" 凸显教育"冷暴力"赤裸化
【专家说】
嘲笑比耳光伤害更大
“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比扇一记耳光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林丹华
“如果把老师比喻成产品,就应该在产品出厂前,给予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等德育内容的培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檀传宝
“如果教师群体本身就存在各种心理问题,能避免他们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出现各种非理性行为,甚至把学生作为自己负面情绪的出气筒吗?”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熊丙奇
相关评论>>人民日报时评:请摘掉功利教育的“绿领巾”
>>有标签的“红校服”比“绿领巾”更可怕
>>教育时评:歧视“差生”就是培养仇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