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CERNET > 下一代互联网 > 国际概况
IPv6地址争夺中国再落后 专家建议团购

  中国IPv4地址申请数量在奋起直追多年后,目前已经据世界第三位,然而中国下一代互联网IPv6地址申请却再次落后。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天向记者透露,目前我国在IPv6地址上的申请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IPv6地址拥有量仅有27块,排名第一的德国IPv6地址是我国的345倍,和亚太地区的日本和韩国相比,也相差极大,我国IPv6地址只是日本的1/270,韩国的1/154。目前日本拥有IPv6地址7271块、韩国拥有4145 块。

  此外,我们网络IP地址资源主要集中在广州, 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六省市,几乎占全国地址资源的50%,其他25省市占50%,在可预见的未来,IP地址资源分配不平衡和其他25省市IP地址不足将制约国家互联网建设的均衡发展。为了使网民享有平等机会分享互联网络技术进步的成果,解决这些省市IP地址不足问题是一个重要前提。专家警告说,如果不加以重视,我国会输在下一代互联网基础资源门槛上。专家建议按照信息产业部的思路,通过几家大的单位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归口,采用团购的方式,集中向APNIC申请IPv6地址,达到降低IPv6地址资源申请和使用成本的目的。在统一规划,统一申请的框架内,中国才有希望实现国内IP地址在数量和配置上的最优化。

  IP地址是互联网中的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资源,是构成了整个互联网的基础,要接入互联网,就必须要有IP地址。目前我国正在大规模部署实施及商用探索IPv6网络建设,而世界权威IPv6测试—Plugtest也将于今日首次在中国举行,我国IPv6产业化已进入实施应用的阶段,统一规划,统一申请下一代互联网络IPv6地址资源也提上了日程。

  日前,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咨询和帮助下,北京神州长城通信技术发展中心获得了/29的IPv6地址,这也是目前国内获得的最大的一个IPv6地址块。而到目前为止,中国申请到的IPv6地址块基本为缺省分配值/32,一次申请到/29,也就是可容纳52万客户的地址段,表明我国在IPv6地址申请工作方面有了质飞跃。大段的IPv6地址的获得,为开展先进,稳定的网络服务提供了可能,对于品牌和运营都有很大的好处。

  据介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长期以来参与国际互联网IPv6地址分配政策制定,每年都派员参加ICANN和APNIC的年会和其他重要会议,对于IPv6地址分配政策有很深的了解,同时依托中国科学院的网络技术积累,有能力为中国ISP的地址申请和分配工作提供优质的咨询和申请服务。在目前中国申请到的IPv6地址中,有超过一半的IPv6地址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申请的。

  据代理申请该段IPv6地址的负责人透露,北京神州长城通信技术发展中心在提出具体的地址申请时,是按照未来两年的IPv6地址需求进行规划的,而不仅仅是现时的地址需求。申请大段的IPv6地址,可以规划整个网络。我国互联网用户目前已经超过1亿, 除了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增长将产生对IP地址的大量需求外,随着以新一代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各种各样联网的智能终端乃至移动智能终端,比如信息家电、手机、PDA、网络汽车、传感器、网络摄像头以及RFID标签等,亦将对IPv6地址资源产生巨大的数不胜数的需求。通过委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团购IPv6,将极大解决我国IPv6地址落后的现状,而广大企业和网民不再因为规则的不清而无法得到所需要的IPv6地址资源,促进我国互联网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资料:

  截止到2006年1月25日,全球IPv6地址分配数量前十名分别为德国(9308 )、法国(8223)、日本(7271 )、韩国(4145 )、澳大利亚(4108 )、荷兰(561 )、挪威(268 )、台湾(195)、美国(158)、英国(86 )。可以看出,目前IPv6的分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手中。从地域上,亚太地区的日本和韩国在IPv6的申请数量上比较靠前。目前中国的IPv6地址拥有量排名世界第十四。

  
  

相关文章:
  • 澳推出IPv6开放源码工具
  • 清华“IPv6核心路由器”项目获奖
  • IPv6成功的关键在于产业化
  • 吴建平:建设IPv6切莫重“养鸡”轻“生蛋”
  • IPv6,3G通信的基石
  • IPv6技术成为国际通信展的亮点
  • 中国对IP地址需求持续增长 IPv6的中国之路
  • 访刘志勇博士:IPv6的中国之路
  • 电信运营商协同网络设备供应商出手IPv6
  • 美国国防部计划在五年内支持采用IPv6协议

  •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Copyright(c) 1994-2020 CERNIC,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