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 直击高考
高考替考事件追踪:舞弊者是如何进入考场的?
2015-06-10  新华网  

字体大小:

  新华网南昌6月8日电(记者沈洋 赖星)高考第一天,一起跨越湖北和江西两省的替考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替考者如何突破道道关卡走进考场?替考面有多大?是否存在内外勾结?“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高考首日发生跨省替考事件

  7日,媒体曝光了一起跨越湖北和江西两省的高考替考事件。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关于此次高考替考事件调查进展情况的通报称,6月7日上午11时左右,网上出现“南都记者卧底替考组织在南昌参加高考”的报道后,江西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迅速作出部署,要求南昌市教育考试院联合警方立即展开调查核实。

  此时,距考试结束已不到20多分钟。南昌市教育考试院与警方采取行动,在语文考试结束前将媒体举报的南昌十中考点的涉事考生李某某控制。经初步调查,李某某承认了替考行为。目前,警方正在进一步调查。

  7日18时许,此次替考事件又一人员彭某在江西九江被警方控制。经警方初查,20岁的彭某是武汉某大学学生。彭某交代了参与替考的5名同伙,另外还交代了此次替考事件主要组织者赵某。据悉,48岁的赵某是山东省人。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当天,江西余江县也发生一起替考事件。目前,警方已控制多名涉事替考人员。

  教育部已责成江西省教育厅和省教育考试院迅速调查核实情况,并请公安部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教育部表示,对于破坏考试秩序、组织替考作弊等违法犯罪行为,一经查实,有关部门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

  考生分三类报名,内部考务人员出问题往往是关键

  目前,江西高考替考事件仍在调查中,到底有多少人参与替考尚不得而知。但从已经披露的部分信息可以看到,这起替考事件与去年河南杞县等发生的替考事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一是跨省替考,二是替考人员来自在校大学生,三是组织分工明细。

  替考者相关信息是如何录入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系统的?这成为社会舆论质疑的焦点。

  江西一地方长期分管高招的教育局副局长介绍说,高考采取网上报名,考生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考生是在校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一般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名,学校又以班级为单位,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报名。这种以“母鸡带小鸡”式的报名方式一般不会发生问题,但由于少数民办学校在学籍管理和报考组织管理上不太严格,工作人员受利益驱使容易被替考组织利用。

  第二类是社会考生报名方式。2001年高考报名条件进一步放宽,考生年龄、婚否不再设限。由于信息不全,即便是硕士、博士学位获得者也可以通过报名程序获取高考资格。对于社会考生的信息甄别难度很大。

  第三类是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考生。江西2015年普通高考网上报名公告显示,符合规定的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江西省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的,可到学籍地(或居住地)县(区)招考办申请报名。

  接受采访的教育考试部门人士说,按照规定,报名者需要现场采集图像信息,报名信息需要县级招办审核通过才能进入省级考试院系统,“肯定是这里面的某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受访者认为,各地教育考试部门为创造公平公正的高考环境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从此前已经查处的高考替考事件中,考务人员和替考组织内外勾结是突破层层关口的主要原因。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严防出现大学生充当高考替考“枪手”
· 南昌高考替考渎职案最新进展:12人被判有罪
· 高考替考缘何屡禁不止:司法介入难 违法成本低
· 江西回应“替考点大量弃考”:缺考不明显
· 三问高考替考事件
· 江西省教育厅通报高考替考事件调查进展
· 河南高考替考案6名替考生成绩作废 禁考3年
· 层层防范不敌"内部失守" 高考替考为什么能闯关
· 记者寻“枪”:河南多所高校师生铤而走险替考
· 江西高考替考案公职人员处分被指太“温柔”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