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美国的大学文凭褪色了吗?
2011-10-08    来源:人民网

字体大小:

  近日,美国全国电视网(NBC)在晚间新闻播出的头条新闻是“读大学还值不值得?”在报道中,记者采访了几位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债台高筑,窝在家中,至今尚未找到工作的困境。这几位受访者同声感叹,读大学好像不太值得。

  与此同时,根据“研究生协会”最新公布的报告指出,2010年入学的研究生人数比上一年下降,八年来首次减少。其中以商业、教育、公共行政等科系招收研究生人数的下降特別明显。美国法学院和商学院招生协会的数据也显示,今年申请法学院和商学院MBA的人数,大约减少一成,为近年所罕见。

  以往,美国经济差的时候,失业的年轻人纷纷利用时间读研究生充电,为下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但由于这次经济持续衰退时间长,失业率居高不下,加上连年上涨的学费让有心申请研究生的人纷纷却步。

  根据NBC的报道说,在过去的二十年,美国大学的学费已经涨了七倍,公立和私立大学学费每年的涨幅平均为6%-7%,远远高于通胀。现在私立大学平均学费为3.36万美元。美国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靠借联邦政府的贷款完成学业的。根据纽约联准银行的统计,美国学生所欠的债务已超过5000亿美元,在过去三年并出现29%的增长幅度。今年包括联邦和私人公司的贷款,每个毕业生平均欠的债务高达2.29万元。四年名校念下来,负债十万美元到二十万美元以上是常见的事。

  从美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美国经济繁荣的推动力。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每年培养出大批的人才,对美国的发展和强盛,功不可没。

  对美国家庭来说,念大学是为孩子前途的投资,是跻身中产阶层,找到白领工作的必经之路。也是摆脱贫穷、实现美国梦的不二路径。在大学毕业典礼上,那些家中第一代获得文凭的大学生,会得到额外的掌声。他们代表了美国价值的成功。而读法学院,是美国人最热衷的个人走向富裕的发展之道。

  以往美国经济衰退的最大受害者是蓝领工人,然而,这次经济衰退影响波及到白领专业人士,也就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因为大学学费贵、导致背负学费贷款债务的学生人数大增,那些拿到毕业文凭,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只得搬回家住,啃老。经济学者把这一代人受过大学教育却无能力成家立业的年轻人称为“失落的一代。”

  但毫无疑问,拥有大学文凭的大学毕业生的前途和事业,仍然好过仅有高中毕业的。所以,现在有人质疑大学文凭的含金量,实际上是质疑美国中产阶层以“教育为本”的意识形态。但,这种质疑显然目光短浅。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2017 QS全球大学排名 美国大学在前十名中占5位
· 李志民:别混淆,美国大学不是“教授治校”
· 美国大学 看重中国高考成绩
· 美国大学对中留学生"上瘾" 六成负担全部学费
· 合作产生效益:透视美国大学IT 在金融危机之后的改变
· 大学IT 需要合作而非竞争
· 评论:谁隐瞒了“儿童试验转基因大米”真相?
· 埃及大学自创一种新型丙肝病毒检测法
· 教育部正调查核实美国一大学违规操作影响中国
· 美大学毕业即失业情况严峻 华裔学子找工作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