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2011高考报志愿三大误区你有木有
2011-06-08    城市晚报

字体大小: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项系统工程,考生和家长需要注意很多问题,如学校和专业何者优先、省内高校和省外高校如何取舍、冷门与热门专业怎样选择等等。昨日,记者采访了吉林财经大学招生办主任陈德民,点拨高考填报志愿如何取舍。

  误区一:只看学校或只看专业

  有些考生填报志愿时的想法是“先进大门再说”,只要能考上大学,学任何专业都能接受。而记者从我省高校了解到,每年都有个别学生被录取后,感觉所学专业乏味,还有因不适应大学环境而自动退学的学生。这些都是在选报志愿时没有权衡好学校和专业的关系而造成的。

  在优先选学校或优先选专业的问题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吉林财经大学招生办主任陈德民认为,高考分数位次居于全省中上游的考生,如果能够确定今后职业发展方向,就应该优先选择专业。但这样做也会存在问题,就是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经常打出“非重点大学毕业生免入”的字样,令空有好专业但没有名校毕业证的学生苦不堪言。另外,如果大学优先,那么考生还可以考虑在入学后通过转专业、辅修二学位等途径来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专业选择可以不用一步到位,但是学校是没有办法调整的。

  但也有一些大学教师表示,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在校大学生转专业仍然有条件限制。考生不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入学后转专业上,至少应该搞清楚所填学校是否能转专业,需要哪些条件。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多考虑自身兴趣爱好和学校专业设置。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专业,这样的专业,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就业。

  误区二:不愿报考非省城高校

  目前,考生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宁愿选择一般的或低一个层次的省城高校,也不愿报考省城外更好的院校,其实这是高考志愿填报的一个误区。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考生的选择范围,使他们在选报高校时错过了许多不错但被认为所处地域不够理想的学校。

  近年来,一些非省城高校由于国家投资力度加大,各校环境优美,学风严谨,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实力也比较强,但家长和考生对这些学校不了解。陈德民说,由于工作与户口之间的联系已被打破,在一个地方上大学并不决定其工作生活也要在这里,因此,考生要根据个人的成绩、兴趣、性格特点等因素,综合选报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

  误区三: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近年来,一些考生填报志愿时不约而同地选择“热门”专业,不考虑自身分数和兴趣等因素,这种盲目追热门的心态也是个误区。

  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是自然形成的。如国际贸易、外语、新闻、法律、工商、税务、财经、建筑、计算机等专业报考的考生人数较多,录取分数相对较高,就形成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如农学、林学、地质、机械、历史、哲学等专业报考的考生较少,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形成了所谓的“冷门”。

  陈德民认为,专业的“冷热”不是绝对的,而兴趣是选择专业最重要的因素。当一个人对他所学的专业感兴趣时,才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考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生源受困 高职院校面临“生死抉择”
· 上海高考最牛“文科女生二人组”是同班同学
· 河北邢台6名听障学生考上大学 1人英语全国第一
· 高考女状元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可能“独霸天下”
· 高考女状元多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 2007年中国高考女状元比例超70%
· 高考女状元折射出什么教育规律
· 透视中国女状元现象
· 学生坦言“自由”才是考后无价礼
· 社会日趋认同能力而非学历 高考一考未必定终生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