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学生锻炼现状扫描:素质教育 体育缘何变瘸腿
2011-03-17    人民日报

字体大小:

  对话人:

  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 谢军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吴键

  甘肃省兰州市十四中学副校长 魏子钧

 

  编辑 郑轶

  但闻朝夕读书声,不见操场健身郎。对于很多学校而言,这是一个再常见不过的场景。排得满满的文化课,五花八门的特长班,有如“赶场”般的生活,将孩子们本就少得可怜的体育锻炼时间轻易剥夺。

  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显示,近10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而一项针对我国中小学生的调查则表明,60%的学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75%的学生认为体质不好是缺少锻炼造成的。逐年恶化的体质测试结果,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近视率,无一不为我们敲响警钟。

  3月15日,政府工作报告正式发布,其中明确提出: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这项曾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等部门多次强调的议题,如今上升至一个新的政策高度,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与热议。本版今起推出“体坛圆桌”特别策划——孩子何时重回操场,聚焦青少年体育,聆听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共同探讨如何把体育锻炼时间真正还给孩子们。

  吴飞(化名)是北京市人大附中分校的初二学生,课业负担挺重。“我们平时在第二节课后会有20分钟的课间操。初一、初二年级每周有3节体育课,初三年级每天都有体育拉练,不过都是练实心球、引体向上之类的中考项目。”吴飞说:“如果没有体育课,那我们每天肯定锻炼不到一小时,因为作业多,回家还有家教,哪有时间啊!”

  在我国,有亿万中小学生与吴飞一样,因为学业压力、生活习惯、运动安全等各种原因,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于是校园体育就成为弥足珍贵且无法或缺的重要一环。然而,现实却令人担忧,学校体育流于形式、文化课挤占体育课等现象时有发生,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趋势已到了刻不容缓、必须解决的时候。

  学生锻炼

  现状到底什么样?

  郑轶:在讨论国计民生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为什么会专门提到“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这样细化的问题?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处于怎样的现状?

  谢军:这次把“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上升至一个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反映了各方面的重视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以前有落实不到位的情况。目前青少年体质监测的数据不乐观。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问题好像不那么急迫。但其实,青少年体质是一个关乎国家竞争力的大问题。以前在我们的观念中,往往偏重于应试教育,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欠缺导致了大量近视眼、小胖墩。但这种错误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它是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需要我们去坦然面对,吸取教训,着手改善。

  吴键:这不是一个对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简单规定,其中包含科学的测算。国家规定,全国中小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在具体课时上也有明确要求,但实际上,全国超过1/3的中小学校的体育课程并不能按规定开齐开足。有调查显示,只有18%的学生能达到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并且随着年级增高,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学生逐渐减少,高中生的情况最差,只占12.5%,而情况最好的小学生也只能达到22.6%。

  魏子钧:就我个人看,目前学生的体育锻炼状况不容乐观,一是中小学生主动参加体育的意识不强,对于健体的认识不太清楚,学校在这方面做的不够。二是有些学校体育教学的场地设备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要。三是体育教学的形式仍然陈旧,缺乏创新,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这或许是制约学生每天一小时锻炼的瓶颈或短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寒假,学生锻炼去哪儿?
· 上海宝山:学生体锻不足一小时学校不能评优
· 国家规定每天锻炼1小时 学生拒上体育课只为写作业
·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觉悟”能力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 李志民: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 李志民: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 李志民: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 李志民: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念的培养
· 瞿振元:素质教育要再出发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