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李志民:如何理解“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意义?
2017-09-25 主编微讲堂

“双一流”建设问答原稿连载(一)

如何理解“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意义?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我国高校进行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征程。近两年的时间里,相关部委积极推进,各省市区认真组织准备,各个高校积极响应,专家学者大谈热议,使得“双一流”建设几乎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头号话题。

  一百年前,美国高等教育界同样讨论过如何办好大学,如何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在任40年校长,1869~1909年)有一句名言,“在任何国家,大学都是敏锐反映本国历史和特性的一面可靠镜子。美国新型大学不是外国大学的摹本,而是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而逐渐地、自然地结成的硕果;是美国接受优良教育阶层的高尚目的和崇高理想的表现;是富有开拓精神的,因而是世界无双的。”

  “双一流”建设国家名单公布在即,坊间关于“双一流”建设的话题再度升温。借此,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向读者呈现我对“双一流”建设的初步思考。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世界水平的中国一流学科”。

  如何理解“双一流”建设的战略意义?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自然绕不开“211”工程和“985”工程。起始于1995年的“211”工程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的重点建设工程,曾引起国际高等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我当时在教育外事领域工作,当时接待的外国教育代表团,无一不谈中国的“211”工程。随后,“985”工程建设于1999年启动。这两项工程建设使中国的一批大学在国际上的影响不断提高,一些大学正在进入到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行列,整体上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设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战略意义在于:是要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国家是要通过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使我国成为国际学术中心,而决不仅仅是使个别几所大学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工程建设的思路,有的工程可能名垂千古,有的工程会褒贬不一。是建设工程就有完工竣工的时候,也有留下诟病的可能。进入“211”和“985”工程建设的大学被社会赋予了重点大学或好大学的标签,众多大学千方百计想进入工程建设行列。为了达到进入工程建设行列,又千方百计地按照指定的标准要求办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办学模式的趋同现象。而“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有望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研究前沿为目标,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所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研究、工程应用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借鉴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成功经验,适度超前布局我们的高等教育,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整体提高。(未完待续)(责任编辑李宝进,主编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