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一流”大学要培养能引领未来的人!
2017-09-29 中国新闻周刊

  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将公众注意力拉向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一是,教育部等五部委发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们争议: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后又一次重点大学、重点学科排名吗?或者,“双一流”为什么没有我省的学校呢?为什么宁夏、贵州、广西、内蒙古、西藏、青海、河北和江西等10个省区只有本地一所高校以一流学科身份进入“双一流”行列,这会不会让教育资源本已严重不均等的状况进一步加剧?

资料图:四川一高校军训,3000新生齐叠被子。钟欣 摄

  另一件事是,新闻曝出北大一经济学教授知识付费一年能赚3500万元。有人说这是知识越来越值钱了;也有人质疑,大学教授不好好教书育人搞科研,去市场上挣钱该不该。

  第三件事是,浙江大学最近试行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微信公众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10万的,“可申报认定为等同于国内一级学术期刊刊发”。有人质疑,学术要和网红文章一起争流量了吗?如果多数即代表真理,那么伽利略当时就活该被审判。但也有意见认为,现在许多研究不接地气,与公众生活无关,也不能产业化,诺奖哪个不是对现实生活有重大意义的呢?

  这几件热点事件,引发人们争议之余,最终将注意力引向教育改革,唤起必须改革的呼声。

  就像三部委答“双一流”建设标准时所称,无论国内国际评价标准如何,以及是否看重第三方学科评价,重点建设的最终目的,既要坚持竞争开放,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又要强调改革引领。否则,中国大学断难跻身“世界一流”,也难与当今崛起的中国相适应。

  对此,我们不妨回看教育的本源,即大学作为“镇国重器”本应担当什么样的职责。

  无疑,相对于科研项目,人才培养才是大学教育的立身之本。主要是以下三方面的素质培养。

  首先,大学应提升国民精神素质,一流的大学更要提升国民精神。大学者,大师也。教师要为人师表,引领社会风范。孔子说:“信者,人之根,国之本也。”中国的大学必须着重培养能独立思考的“人”,而非热衷于培养“就业员”,更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生作为大学的“产品”,归纳起来可分四类:有德有才的是“优等品”,有德无才的是“合格品”,无德无才的是“废品”,有才无德则是“危险品”。

  其次,大学应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当前,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社会秩序、社会风气方面还没有形成新的社会共识。例如,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的礼仪之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是传统美德。如今,我们身边既有感动中国的道德模范,也有乱扔垃圾、排队加塞、“碰瓷”等道德缺失、文明失范的行为,“老人摔倒扶不扶”等话题,不断引发公众对于公序良俗的激烈讨论。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最终体现在“人的现代化”水平上,如国民教育素质的提高,对国家精神、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发展,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精神生活的关注和追求等,这些都是大学教育不可推卸之责。

  第三,大学应提升国民的科学素质。有了科学素质,国民才不至于被各种歪门邪说所忽悠,听信各类谣言。要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就需要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大学尤其要帮助学生适应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今年高考,就有“两位”人工智能机器人首次公开挑战高考数学考试。今后,若机器人都能考上好大学,这不是对考生的挑战,而是对整个教育体制的挑战。而教给学生机器人无法学会的知识,也是未来毕业生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可以说,人工智能未来临将挑战我们整个教育体系,为此一系列教育改革必须列上日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就是要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