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诺贝尔物理学奖产双黄蛋 “上帝粒子”摘桂冠
2013-10-09 广州日报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彼得·W·希格斯(Peter W. Higgs) 和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以表彰他们对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所做的预测。

  希格斯玻色子,又称“上帝粒子”,是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基本粒子,也是解释物质质量之谜的最重要粒子。恩格勒今年81岁,希格斯84岁,两人1964年各自提出了希格斯玻色子理论。

  1964年,恩格勒和罗伯特·布绕特(已故)共同提出希格斯机制与希格斯玻色子理论。同年,彼得·希格斯也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文章,提出希格斯机制理论。

  2011年12月1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存在的迹象。但经考虑实验其它误差后,宣布实验结果无效。2012年7月4 日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与希格斯玻色子特征有吻合之处。

  (宗禾)

  新闻链接 没有获奖的“获奖者”

  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提出希格斯机制的两名科学家。实际上希格斯机制只是缩写,全称布绕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代表了三个人。其中之一罗伯特-布绕特因为已经去世,而遗憾地未被列为获奖者。

  布绕特在布绕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的发展过程中作出过贡献,1964年,布绕特和恩格勒共同提出相关机制与理论。(1964年6月26日投稿,8月31日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

  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同年也对理论进行了描述。(希格斯的首篇论文1964年7月27日投稿至《物理快报》,1964年9月15日发表)

  布绕特-恩格勒-希格斯机制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2012年,借助大型强子对撞机LHC,ATLAS和CMS合作组发现了酷似标准模型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