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诺奖得主大隅良典:不为日本“十七年十七人获诺奖”所惑
2016-10-08 科技日报

  原标题:他不为日本“十七年十七人获诺奖”所惑 大隅良典呼吁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2016年首个诺奖,由一位日本人获得。10月3日,大隅良典因为自噬机制的开创性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21世纪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含日裔)上升到17位。日本科学虽然取得“井喷”式成就,但大隅良典却未雨绸缪,他认为,不能因为近年来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增多就认为日本很棒,并对日本科学研究的空心化等潜在问题表现出忧虑。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张宏研究员与大隅良典熟识,两人合办过4期“中日细胞自噬研讨会”。张宏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先生做了很多极其重要的工作,但从来不追求CNS(Cell、Nature和Science三种最重要的期刊)。他批评过度追逐CNS的评估体系,认为CNS也有不少文章是错的;文章发出来就可以,重要的是工作扎实。”今年7月,大隅良典还在《发育细胞》杂志上发了一篇自噬机制的重要论文。张宏说,大隅良典经常跟他强调基础科学对转化医学的重要性,非常重视基础研究。

  大隅良典4日在记者会上也对科研研究的急功近利深表忧虑。他坦承,日本的年轻研究人员减少,科研经费也不足。他担忧当前重视应用研究的社会现状,认为“有用”这个词戕害社会,妨害基础科学。大隅良典说,现在的日本硕士研究生出于现实考虑,很难做出继续攻读博士课程的决定。他希望能让年轻人考虑5年、10年后的事情。

  近年来,虽然日本不断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但研究成果主要归功于上一辈科学家,反映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科研水平,而日本的科研现状却不容乐观。2010年到2014年,日本科研论文数量占全球科研论文数量的比例从2000年到2004年的9.9%下降到6.3%,作为论文影响力指标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也从9.1%下滑到6.3%。年轻研究人员急功近利现象抬头。

  大隅良典一人独揽诺奖,业界专家也认为实至名归。“这是自噬研究领域非常期待的一个奖,大家都希望给他。”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说,大隅良典的发现是细胞研究几个里程碑式成就之一,阐明了细胞是怎样回收材料和再生。“关于自噬,几十年来都有零零星星的发现。法国和比利时科学家都意识到有自噬这么一种现象,但到1980年代仍然没有一套完整体系。”裴端卿说,“大隅良典通过对酵母的极其巧妙的实验,证明了自噬过程的存在,还找到了调控基因。所以诺奖只给了他一个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