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创新中国的60项科学成就:高性能望远镜研制
2009-09-25 科学时报 张巧玲/整理

  望远镜是天文学最重要、最基本的仪器。1958年,我国科学家提出了建造2.16米望远镜的设想,它是一架能进行多种天文学工作的普适性望远镜。但考虑到工程的艰巨性,科研人员决定先建造60厘米的中间试验望远镜,并于1968年完成。

  1972年,2.16米望远镜工程重新启动。上世纪80年代,2.16米望远镜进入总装调试。1989年,该望远镜在北京天文台兴隆站开始运行,并于1996通过了鉴定。这台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北京天文台和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制,是当时我国自行研制的、国内最大的、也是远东最大的光学天文望远镜。2.16米望远镜使我国天文学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自1989年投入使用以来,我国天文学界通过该望远镜观测,获得了大量重要的天文成果,也使我国天文观测研究走出了银河系,并由光度测量进入到了光谱观测。2.16米望远镜也成为我国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的最主要的观测设备,并于199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然而,中国科学家并不就此满足,他们在望远镜上不断开拓新的天地。1987年,上海天文台自行设计并完成了1.56米光学望远镜,1989年起用至今,获得许多观测成果。如在海尔-波普彗星观测期间,该望远镜负责彗星近核区域的高分辨率观测,得到了高质量的观测资料。1994年彗木相撞,在国内其他天文台都受阴天影响时,1.56米望远镜获得了国内最完备的光学观测资料。

  我国望远镜领域另一重要成员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LAMOST瞄准涉及天文和天体物理学中诸多前沿问题的大视场天文学,抓住大规模光学光谱开拓的可贵机遇,以新颖的构思、巧妙的设计实现了光学望远镜大口径兼备大视场的突破。

  作为天体光谱获取率最高的望远镜,LAMOST将突破天文研究中光谱观测的这一瓶颈,成为最具威力的光谱巡天望远镜,是进行大视场、大样本天文学研究的有力工具。2009年6月4日,LAMOST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顺利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竣工验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