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上海高校科研评价将不再只靠论文量一刀切
2014-10-21 上海教育新闻网

  上海:科研成果“分类评价”试点高校在酝酿

  大学里的科研成果如何评价才更科学?近日,上海市教委发布《关于推进上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上海将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分类评价体系,以质量和实际贡献为导向,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促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

  多样科研活动和成果,均可“多元评价”

  据了解,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试点的通知》的精神,上海将引导和鼓励不同类型的高校,基于学校定位和学科类型,建立科学研究的分类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加符合学校发展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将以学科特色发展为目标,探索建立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主的科研分类评价体系,科学合理地评价各个学科发展阶段,各种类型学科发展特征,促进学科健康发展。

  由此,上海高校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将更趋多元化。比如,针对多样性的科学研究活动进行评价,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等各种形式的工作。

  又如,针对多样性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包括学术论文、专著、译著、学术工具书、艺术作品、创意设计、发明专利、研究报告、咨询报告、国家和行业标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等。市教委指出,此举将有利于推进并完善“代表性成果”的评价机制。

  多方参与“多维评价”,研究人员“分类考核”

  《指导意见》指出,科研评价措施将建立成多维度的体系。比如,针对科研工作特点和科研活动载体不同,面向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创新团队、个人等不同科研载体,探索建立团队考核与个人发展相结合、长周期考核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学科建设与学校顶层设计相结合的多维度评价方法体系。

  市教委还表示,将在上海的高校中积极推进“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和“国际评价”等评价方法,探索开放的、多方参与的科研评价措施,建立与国外接轨的评价制度。

  另一方面,科研人员的分类考核体系也将随之建立。这意味着,对基础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创新人才培养为评价重点,着重评价科学价值。对应用研究人员的评价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着重评价成果转化情况、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和带动性。

  此外,对从事技术转移、科研支撑和服务人员的评价以服务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等实际效果为重点,激励相关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服务能力。对软科学研究人员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求,形成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为评价重点。对艺术创作的研究人员,以作品影响力为评价重点,改革现有重理论轻创作的评价方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