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浙江大学:为人文学科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2012-02-06 人民日报 赵婀娜 姚彦琦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人才。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关键是建立起倡导求真务实、尊重个性、宽容失败、淡泊名利、宽松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浙江大学副校长  褚健

  韦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3年前,30出头的他从美国留学归国,听闻浙江大学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可以为人文学科学者提供良好的科研与成才环境,便毫不犹豫地来到这里。果然,由于表现突出,仅用两年的时间,韦路便完成了从副教授到教授,再到博士生导师的“华丽转身”。

  在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学校,人文学科的青年教师能成长如此之快,韦路并非特例。同韦路一样,在浙江大学,人文学科的教师不会感到被“边缘化”,不会感到“非主流”,相反,他们有机会尽情发挥才学,支起学校科研与教学的“半边天”。

  这一切,受益于浙江大学制定了一套受广大青年教师,尤其是受人文学科教师欢迎的评价和激励制度。这里的教师这样说,“学校为我们插上翅膀,让我们展翅高飞。”

  营造“十年磨一剑”的环境

  人文学科的教师都知道,人文学科的论文“易写”又“难写”。“易写”,是指人文学科的论文同理工科的论文不同,重在以观点支撑,往往不需要大量的实验来支撑;“难写”是指真正高质量的论文应观点卓越,论据充分,而这往往需要潜心研究,以踏实的调研和思考作为支持。

  那么,是做一头“水牛”,勤于“灌水”,以论文数量取胜,还是做一头“老黄牛”,勤勤恳恳地钻研一个方向,以质量取胜?这是很多人文学科学者面临的选择。而在一个浮躁的科研环境下,前者往往被很多人所热衷。在浙江大学,却有着一个“风清气正”的学术科研环境。

  2008年,浙江大学发布“教师评聘工作实施办法”,明确“教师在申报高级职称时不再统计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是要求对“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或主要学术成就,进行客观的描述或评价”。同时,学校将不同学科高级职称的聘任条件制定“权限”下放给院系,由院系制定体现各学科特色的学科评估体系。

  制度革新带来鲜明的变化:那些为了迎合评选标准,一心追求论文数量的人不再“吃香”,潜心研究,以质取胜的人获得了成长和晋升的机会。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楼含松介绍:2011年人文学院职称评定,两位竞争者不相上下,一位论文发表数目很多,但是涉猎面广,研究方向分散,另一位学术论文不多,但是专且精,论文质量更高。最终,后者受到了评委的认可。这件事在学院甚至学校内传为佳话,远离浮躁,“十年磨一剑”,做“好的研究”而不是“来得快的研究”成为浙江大学人文学科年轻教师努力的方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