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徐延豪:科普创新助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
2014-09-05 光明日报

  ●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了3.27%,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根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保障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普应关注对象的多元、尊重人的个性和尊严,以更加人性化、平民化的姿态融入百姓的生活。

  ●科普信息化将为科学传播打开一扇新的窗户,不仅仅是新技术的应用,更是适应信息时代的理念嬗变。

  ●今天的科普具有了更厚重的人文内涵,它思考更宏大的命题——如何将当代科学文化汇入传统文化的肌体。

  我们的民族正行进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宏大征程中,这个过程需要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普事业,科普使“人”这个一切创造力和生产力最核心的要素得以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既是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对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公民科学素质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公民的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大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15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现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的目标。根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有效支撑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保障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科普工作也要走向现代化

  面对迅猛变化的世界,面对变化带给我们的诸多挑战,我们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把握时代带给我们的机遇和风险,始终以创新的思维统领工作全局,不断开拓新的道路。我认为,当今时代三种强烈而深刻的变化,对科普创新提出了直接需求。

  第一是人的变化,数十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发生了巨大改变,人们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这也体现在对科学的利益诉求上,这给科普工作带来了对象的复杂化,科普只有关注到对象的多元、尊重人的个性和尊严,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要求科普摒弃那种大而化之、居高临下的思维,而应以更加人性化、平民化的姿态融入百姓的生活。

  我们时代的人们具有更强烈的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意愿,具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知识理念和价值判断,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公共事务,大量公共科学事件凸显了公民这种公共意识的觉醒,这是社会进步的缩影,但也给科普带来了全新的议题,科普如何让公民更理性、更高质量地参与社会生活,如何正确地导引公众对科学议题的理解,使公众认知对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产生良性的作用,这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话题。

  第二种变化是技术的改变。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信息革命的浪潮中,大数据、自媒体、云计算、全媒体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传统的科普方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科普信息化则将为科学传播打开一扇新的窗户。科普信息化不仅仅是新技术的应用,更是适应信息时代的理念嬗变。

  第三种变化是科普内涵的改变。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过去的科普过于重视科学的功利效果,强调的是实用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使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今天的科普已不仅仅将科学视为一个器物层面的东西,而是一个文化的符号,科普具有了更厚重的人文内涵,它在关注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最现实的民生问题的同时,去思考更宏大的命题——如何将当代科学文化汇入传统文化的肌体,这是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话题。

  变化的时代随时挑战我们的思维和情感,唯有自身变化才能应对时代变化,科普创新是应对新形势的不二法则。我认为,科普创新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包括公民科学素质的地域差距、科普资源发展不均衡、科普信息化和现代化滞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动员机制不完善和保障条件不足。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突破,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才能跃上新的台阶。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