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张国清:科学研究渴望学术批评
2007-11-30 SRC-103 张国清

  学术批评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科研工作的现在进行式和未来式,确切地说,是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科研工作的重要环节。已经完成的科研工作渴望的不是学术批评,而是学术成果的鉴定。但正在进行的科研工作,则更加渴望学术批评。科技进步离不开学术批评,以缺乏真正的学术批评为表征的科技研究活动的学院体制缺陷造成的不良后果,正在逐渐显现,值得学术共同体深切关注。

  长期以来,在学术共同体中,关起门来,默默无闻地埋头苦干,不关心学界纷争,只关注自己手头的学术事务,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这曾经是现在仍然是科研工作者的一大美德。但是,这也会造成一种似是而非的情形,那就是,对同行的科研进展关注不够。一些科技工作者只是出于“引用”他人前期成果的考虑,才去关注其所在领域的科研进展情况。体现一项成果的学术影响的主要指标,是其论文所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和它发表之后被引用的次数。这造成一种奇怪的现象,在一些申报高层次优秀学术成果奖励的重要科研成果中,除了能够体现其学术水平的发表刊物的档次和有限的引用次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参照系数,尤其是缺乏同行公开发表的批评和评论。在这样的学术指标或学术参照系统影响下,科研工作者便只关注两点,首先是自己的成果能否在高档次权威刊物上发表,其次是它在发表后能否被别人所引用。而作为对科学进步起着重要作用的学术批评,或者一项成果可能引起的同行共鸣和反响被降格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当然,作为学术批评的一种补救,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综述性学术论文,介绍某一领域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但我认为,学术综述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批评,因为综述大多对具体科研进展只点到为止,只是略为提一下某些人或科研团队的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综述性介绍尚够不上真正的学术批评,它只告诉学术界谁在做什么事,已经做到了什么程度,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或面临的困难往往是回避的,或者那不是它关注的重点。

  真正的学术批评不是介绍,更不是吹捧,而是批评,评价和评论。它必须是公开发表在专业学术刊物上的一位学者对另一位学者从事的当下进行的学术工作的专业评价,或者是一位学者在公开的学术场合,如学术讨论会、学院讲座、小范围研讨班,对另一位学者或团队所从事的学术工作的评论。它不以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关注焦点,而是以在科研工作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为关注焦点。因此,它主要关心的不是被批评者科研上的成功,而是他们在科研上的未完成状态、失败或失误。当然,它不是不关心已有的成果、已有的成功,但那些成果和成功都已经成为过去式,或者已经是完成式。它关心的是如何继续下一步科研工作,为走向科研成功指明一条道路。

  在中国学术界,单纯的、非功利的、超越小团体利益的、单纯为了学术共同体利益的学术批评之所以难得一见,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我上面提到的我国目前学术评价体制的重大缺陷,另一个是当前在某些学术领域存在的不良学术风气。那就是,学术批评成为某些学术圈子用来攻击他人或者相互吹捧的工具。那样的学术批评已经变了味,不再是以学术问题为重心,而是以人际关系为重心;不再是以学术为重,而是以人事为重。结果便出现了一种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情形,尤其是出现了一种按照对方社会身份而非学术成果的实质水平来批评其学术水平的情形。虽然人身攻击并不多见,但相互吹捧已经司空见怪。结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样的“批评”表面是学术,实际是人际的;表面上有利于学术进步,实际上却成为学术进步的一大障碍。

  真正的学术批评应当是超越人际的、不计小团体得失的、只是为了学术共同体利益的批评。学术批评不是说套话,更不是说客气话。学术批评体现的是对学术共同体的真正关爱。它是学术的,不涉及学术政治的,只关乎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学术进步和学术进展的。这样的学术批评,我们今天做得还远远不够。

作者系浙江大学教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