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关于强基计划的几点误读与提醒
2020-04-27 陈志文观察

  2020年是“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一年,有关高校即将公布强基计划招生政策,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近期,我看到一些按自主招生思路解读、猜测强基计划的言论,觉得有误导考生和家长之嫌,对各校即将出台的强基计划招生政策有着不合理的预期,这里有必要澄清几点:

  一、强基计划不是自主招生的升级版,两个项目在思路上区别很大,并没有直接的沿袭继承关系。

  这一点务必需要了解。强基计划不是调整后的自主招生,是一个崭新的计划,不仅着眼于招生,而是招生与培养同步。自主招生,更多只着眼于招生。

  高考按总分录取有点像考察全能选手,因此,2003年推出了自主招生,其出发点之一是结合学校自主权,给学业有特长但偏科的孩子一个特别的升学通道。历经16年,自主招生因为种种原因在2019年高考结束后谢幕。

  在自主招生谢幕的同时,教育部推出了“强基计划”。这两者有相似之处,即都是给学科上有特长的学生一个特别的升学通道,也给了高校一定的自主评价权。但两者的区别也非常大,完全没有继承关系。自主招生更多地着眼于学校招生,即只是“入口”上的政策,学生入校后,基本上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没有太多专业限制。

  而强基计划更着眼于国家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不仅涉及“入口”通道,还有长期培养。因此,强基计划首先限定了招生的基础学科,即数、理、化、生物、计算机、以及文(语言文字,不是文学)、史、哲等;入学后也不能自由转换专业。打个比方,你若是因物理竞赛特长被招进来的,就只能学物理,不能转学金融、经济等等,未来也不可以转换专业。

  此外,为加强基础学科人才的培养,强基计划支持鼓励学校对这批学生进行“单独编班、导师制、小班化”,组建强有力的师资,本硕博打通培养,这点和自主招生是完全不同的。

  4月15日,清华大学教学会议上透露,清华将以书院模式落地强基计划:除新雅书院外,新成立日新书院、致理书院、未央书院、探微书院、行健书院。可以预见,未来每所高校的强基计划都会有非常好听的新名字,即便是一个系的,一般人也没有资格上。

  二、与自主招生相比,强基计划更重视高考成绩与学科水平的潜力评价。各高校具体的招生政策即将出台,一切应以高校的信息为准。

  自主招生中,高考成绩的评价作用相对较弱,高校的优惠幅度较大。自主招生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评价结果,给与考生10分-60分不等的降分录取优惠。在高考成绩差异率曲线越来越扁平化的今天,这一优惠幅度可以说非常大,甚至是显著的,因此导致考生和家长趋之若鹜,尤其是想上名校的学生,甚至带动形成了一个产业。

  但强基计划从更公平正义的角度出发,显著加强了高考成绩评价,明确高考成绩占总评价的85%。一些培训机构出于市场目的,刻意误导声称这一比例并不大,校测的15%更重要。表面上,这个说法对,但实际上是错误的。强基计划借鉴了新高考改革的一些经验,入围强基校测有个前置条件,即“高校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按在各省强基计划招生名额的一定倍数确定参加高校考核的考生名单。”也就是说,如果高考成绩达不到入围标准,根本没有资格和可能进入到校测阶段。

  教育部允许高校部分“破格”,即学科专业极其优秀,但高考分数稍低则无法入围校测。这里需要注意,这种破格入围的门槛非常高,肯定会非常清晰,也会公示。有人说要到天才的程度,虽然有点夸张,但根据目前强基试点院校透露的信息,基本要求在五大学科竞赛当中达到国赛二等奖以上水平,人数应该很少。

  同时,强基计划更强调公平,公开。高校的自主评价,无论是笔试面试,最后都需要折合一个定量评价,与高考成绩这85%结合,一并给一个分数进行总体排队,由高到低录取。

  在以往的自主招生中,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更关注泛化的综合评价,对其学业专长的评价有一定程度的忽视。基于强基计划的定位,我个人觉得,未来在学校校测中,对于学生学科专长的潜力与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更为重视,而不再是自主招生时期过于宽泛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其中,对于理工科专业,考虑到高考难度相对有限(需要面对所有考生,不可能过难),难以充分筛选出学科特长突出的考生,在未来强基计划的学校评测中,学科笔试的分量可能会加强,上难度。如清华在浙江三位一体的测试,难度就很高。

  文科专业可能稍有不同,文史哲不分家,高考分数其实已经是一个相对可靠的评价,同时,文科学科的单独考察难度是比较高的,综合评价反而更能充分体现这部分考生的能力。当然,也因为文科的学科特长考察比较困难,一些高校适当减少文史哲招生人数也是有可能的。但这一切只是猜测,大家务必注意看各校发布的官方消息,这也是唯一的信息渠道。

  三、强基计划只是“尖子生的游戏”吗?更适合哪些考生?

  适合报考强基计划的,只是极少数在学科专业上真的有特长,并且真的对学科方向感兴趣的人,并不适合多数考生,切不可用自主招生的思路看强基计划。

  其实,即便是原来的自主招生也不适合广大范围的考生。据了解,自主招生规模最大时,也仅涉及90余所高校,每年录取的考生数最高也仅有2万余人。相比800万左右的招生规模,体量实际很小,即便是和名校总招生量相比,也是很少的。但一些培训机构、家长、考生出于不同的目的,导致出现“自主招生热”,甚至形成了一个产业。

  今年是强基计划试点第一年,具有招生资格的只有“双一流”A类学校,即只有36所高校,招生人数也较自主招生大幅缩减,只有自主招生最高招生数量的1/4左右。也就是说,入围机会大幅减少。

  同时,考虑到强基计划的定位、选拔评价方式以及专业限制,我个人觉得强基计划并不适合多数人,更不宜按原来自主招生的思路去准备,否则是竹篮打水(文科不好评价),未来的学习过程也会很痛苦。

  四、基础学科有多重要?是时候需要改变观念了

  强基计划中除计算机专业外,其他招生专业基本都不属于报考的热门专业,不大受考生与家长的欢迎。但基础学科人才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价值,这一点,很多人不了解,不知晓。

  基础学科人才的强弱对关键技术的突破,有着基础性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日前,华为负责人任正非就多次谈到,华为能在5G等关键通信技术上打破美国的垄断,在美国的围剿下屹立不倒,主要就是靠华为“700多位数学家,800多位物理学家以及120位化学家”。

  近年,华为从全球大规模引进了基础科学领域的一流人才,基本年薪都在百万以上,顶尖科学家年薪则是数百万,为华为在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奠定了重要基础。中美目前的摩擦,核心还是技术战,人才战,最后比拼的还是基础科学人才。日前科技部联合教育部等部委专门出台了加强数学科学研究的文件,目的也在此,值得家长和同学们好好重新认识基础学科的价值与作用。

  对于那些真的有学科特长,而且对学科比较喜欢的考生,我强烈建议加入强基计划。从长远看,不仅对国家有利,对于个人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最后,提醒大家,稍安勿躁,静心备考复习,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分数,你连参加的机会都没有。

  来源:陈志文观察

  作者 | 陈志文(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