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高校信息化发展与“双一流”建设
2016-07-14 主编微讲堂 李志民

在“智慧校园规划与建设暨高校信息治理创新实践研讨会”上的讲话

高校信息化发展与双一流建设

  大家好!欢迎各位嘉宾和教育界的同仁参加今天的“智慧校园规划与建设暨高校信息治理创新实践研讨会”。首先我代表会议主办方向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我们 通过今天的研讨,对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能碰撞出一些火花,激发起更多的思考,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支撑作用。

  近来一段时间,“双一流”建设是高校的热门话题,也是高校信息化工作者需要高度关注的方向。今天我就“双一流”建设与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 高等教育发展与“双一流”建设目标

  1.我国高等教育30年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0年前,高校基本上是在一个封闭的校园环境下开展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现在,大学校园的开放使高校真正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30多年间,高等教育在环境、条件、结构、成分、主体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办学和育人的思想、教育理念、管理方式等等提出了严峻挑战。那么,如何应对这一变化,今后30年高等教育的路怎么走?这也是国家提出双一流建设的初衷之一。

  2.“双一流”建设:设定了未来30年目标

  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方案》。国家将鼓励和支持不同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差别化发展,总体规划,分级支持,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与国家五年建设规划同步实施。一直规划到本世纪中叶,基本上勾勒出了国家对未来30年高等教育的规划:明确了高校差别化发展导向,既适度发展综合性大学,也支持鼓励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实行分类推进。

  二、“双一流建设”目标与国家战略需求

  1.“双一流”以建设特色学科为重要基础

  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明确了高校差别化发展导向,既适度发展综合性大学,也支持鼓励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实行分类推进。“世 界一流学科”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科研和一流教学要依靠一流的学者队伍。对 学校而言,既要有充足而灵活的经费,又要有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要“一岗双责”,既要以良好的科研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又要用高质量的教 学助推科研水平。

  2.“双一流”以打造中国特色为核心任务

  随着对学科特色重视与发展,高等教育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多样化发展阶段,未来将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中国特色。

  我 国高校因发展层次、类型不同,各类高校的基础条件和科研水平各不相同,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 求、本校特色和发展条件,适度参考国际上同类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在不同方向与不同学科专业上,以特色胜出,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3.“双一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终极目标

  (1)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适度超前布局;要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创新机制、突出改革、注重质量、加快建设。

  (2)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要紧密结合国家人才战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还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要深化教育内容和培 养机制改革,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按照人才成长规律,统筹考虑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综合作用,科教结合协同培养拔尖创新 人才;要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拓展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带动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

  (3)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要加强与国家科技发展的衔接,加快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学研究前沿为目标,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 略所确定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重大专项,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 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研究、工程应用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创新 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

  三、信息技术如何支撑“双一流”建设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和观念。资源共享时代已经来临,知识共享时代必然到来。世界上最大的出行用车公司Uber没有一辆自己的出租车;最大的旅行住店公司Airbnb没有一间自己的旅馆;Alibaba没有自己的售货大楼或店面;PayPal没有自己的分行和网点;而在教育领域,MOOC将会取消所有单一功能的教室。

  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探索和涌现,从而推动了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变革,也推动学习方式和形态的转变。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模式的改变:突破时空的学习。在互联网+时代的屏幕化和碎片化特征下,人们的学习模式也呈现屏幕化和碎片化发展,学习者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名校、名师的教学课程,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选择性和自主性更强。

  2.学习模式的变化引发的教、学、评的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发生改变,原有的课堂形态、课程结构以及考核形式开始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教学方式从传统的单向知识的传授向“影响式”和“互动式”教育转变。知识传授在教室内,而知识内化在教室外。

  3.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育观念的转变。翻转课堂、可汗学院、

  MOOC、云端学校等的出现,导致现有的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重构学校的存在方式。新型的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众多的高校、教育专家已经开始转变教育观念,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

  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贪婪将会导致大学功能的根本性转变。

  四、 今天,我们如何面对这种变革?

  1.观念的转变——以开放的思想,开放的心态迎接改变。

  如今的学生已经是与网络共生的一代,是地地道道的互联网原

  居民,他们可以熟练地借助网络生活,本能地通过屏幕学习。而50后、60后的人的习惯是书本学习。观念的差异很难短时间内弥补,由此对互联网+教育的影响不能小视。

  2.机制的转变——从政策、机制层面上尽快应对新挑战。

  如果学生不能自由选择修学科目和讲课教师,如果学分不能互认,学位不能等价衔接,互联网+教育很难发挥其最大效益。我们需要尽快研究制定教学资源的上网认证标准,要针对经过认证的教学类资源制定网上学习效果评价标准,要制定课程微证书发放办法等等。

  当然,机制的转变还包括我们今天要研讨的以顶层设计和信息治理创新。总之,我们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拥抱互联网+教育的新时代。

  让我们以“智慧校园”建设为基础,以信息治理为龙头,切实做好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和创新,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做好环境和应用支撑,为我国“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和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主编李志民)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