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颁奖流程
        提名:评选工作在颁奖上一年的初秋开始的,评选的基础是专业能力和国际名望。[详细]
        评选:每年2月1日,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根据提名开始评选工作。[详细]
        颁奖:颁奖单位必须在11月15日以前作出最后决定。获奖一经评定,即不能因反对意见而推翻。无论是外交或政治影响,均与评奖无关。[详细]
  • 秘鲁作家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
  •     瑞典皇家学院10月7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诗人、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以表彰他“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略萨被视为“结构现实主义”作家,他试图在创作中从各个角度立体地展示历史和现实。瑞典文学院评价说,略萨的作品表现出“有力的结构‘绘图法’和对个体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败的犀利描绘”。略萨1995年曾获得西班牙文学最高奖塞万提斯文学奖。他不仅是小说家,也发表了不少新闻作品。
  历年文学奖得主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 法国
 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 德国
 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 挪威
 1904年 米斯塔尔 法国      
 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 波兰
 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 意大利
 1907年 吉卜林 英国
 1908年 鲁道尔夫·欧肯 德国
 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 瑞典
 1910年 海塞 德国
 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 比利时
 1912年 盖哈特·霍普特曼 德国
 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印度
 1914年未颁奖
 1915年 罗曼·罗兰 法国
 1916年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 瑞典
 1917年 卡尔·耶勒鲁普 丹麦 >>>更多
      秘鲁作家略萨简介
  •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Mario是名字,Vargas(巴尔加斯)是父亲的姓,Llosa(略萨)是母亲的姓,分别代表Mario父亲和母亲的家族。
  •     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1953年进入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双主修文学与法律,1957年入同校语言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诗人鲁文·达里奥的学位论文(《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获文学(语言学)学位,同年离开祖国秘鲁移居欧洲,曾客居法国(主要在巴黎)、西班牙(主要在巴塞隆纳)等国(后来他长期定居英国伦敦)。[查看全文]
获奖理由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瑞典皇家科学院说略萨获奖的原因是“因为他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尖锐刻画”。略萨在获奖之后非常高兴,激动之余也表示被授予这项殊荣是诺贝尔文学奖“对拉美文学和西班牙语文学作品的承认”。过去20年,13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自欧洲。[查看全文]

代表作

    《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世界末日之战》。他通过实验主义技巧(如多个情节交织下的多层视角及时间变幻),来揭露秘鲁社会政治局势中的暴力和腐败。他的小说证明他具有讲故事的天赋。在《英雄的时刻》中,他叙述了一所军校中发生的抢劫和谋杀的故事,以探讨不公正的主题。而在《绿房子》中,他关注秘鲁的商业阶层与种族、地方社区的冲突。[查看全文]

略萨与中国

    略萨作品从30年前开始陆续译介入国内。1979年,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首次撰文介绍略萨。上世纪80年代,国内翻译了大批略萨作品,主要译者有留学智利的赵德明与留学秘鲁的孙家孟等人。略萨曾于1994年夏天访京,其间与西语文学资深译者赵德明和尹承东会谈,并当场口述《致中国读者》一文。199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与略萨的版权代理人达成协议:自1996年起出版略萨全集,预定出版18卷,但并未出齐。[查看全文]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opyright© 1994-2011 CERNIC,CERNET 京ICP备0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