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爱国教育 >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展 > 灿烂文明
童心呵护莫高窟——敦煌文化进校园活动侧记
2011-05-31    甘肃日报

字体大小:

  敦煌在西,常州在东,两地相隔数千里之遥。

  一个沙漠戈壁之中,一个长江太湖之滨;一个苍茫辽阔,一个繁花似锦……

  因为莫高窟,因为一群孩子,因为文明的传承,2011年春天,“敦煌文化在我身边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活动拉开帷幕。

  “请不要关注我们,请关注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492个洞窟蜂窝似地排列在断崖绝壁上……”这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课本上的一篇文章,名为《莫高窟》,文章不长,不过五六百字,却给一群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4年11月,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五(3)班的46名同学听完这一课后,一下了记住了“莫高窟”三个字。下了课,他们又从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查了很多资料,明白了莫高窟有多么珍贵,保护它有多么迫切。

  同学们拿出了买玩具买漫画书的零花钱,其中有一个学生拿出攒了很久的一大盒硬币,大队长朱睿达拿着全班同学捐的219.5元和写给敦煌研究院的一封信去了邮局。孩子们在信里写道:“莫高窟是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的遗产。当莫高窟存在时,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可以欣赏她;当她遇到困难时,我们也有义务为之提供保护与帮助。这里虽然只有219.5元,但它却代表着46颗诚挚的心。”

  现在,当年的五年级小学生已上了高二,但朱睿达清楚记得那天去邮局的情景:“那是我第一次到邮局寄钱。我们很快就收到了敦煌研究院的回信,还有一些敦煌的书籍和贺卡。”2006年暑假,朱睿达和语文老师马蕙一起去了敦煌,课文中的莫高窟与现实中的莫高窟重合在一起,朱睿达感受到强烈的震撼:“现在回想起来,原来我的生活从2004年起就那么紧密地和敦煌联系在了一起……”

  高天也难以忘记当年的情景:“敦煌研究院的回信不是很长,但我们让老师读了很多遍,每个人都很激动。对我个人来说,那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收到信。”2010年暑假,高天代表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参加全国“秦陇文化夏令营”活动时,也去了甘肃。

  当年五(3)班的陶依婷也无法忘记这一课:“那堂课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敦煌莫高窟神秘的大门,把一群孩子引进了一个陌生而又迷人的艺术天堂。”

  孩子们的举动引起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日报》等媒体的强烈关注。面对关注,孩子们说:“请不要关注我们,请关注莫高窟。”

  此后,局前街小学与莫高窟建立起紧密联系,师生们多次前往敦煌,并以多种方式表达着对莫高窟的关注。从2009年起,全校学生每人拿出一元钱,每年定期寄往敦煌。他们说:“原五(3)班的46名同学已经毕业,但目前在校的同学和他们有着一样的心愿。”孩子们关注敦煌,文物保护事业就有希望

  后来,用公募资金从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公益活动的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敦煌文化在我身边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活动,活动首站就设在常州市。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敦煌莫高窟概述
· 敦煌文化在我身边 文化遗产知识进校园
· “敦煌文化遗产进校园公益活动”在常顺利启动
· 清华学子假期西部之行文章连载---莫高窟
· 莫高窟文化遗产
· 莫高窟主要建筑
· 莫高窟风格演变
· 莫高窟艺术特色
· 莫高窟沿革概述
· 风景名胜-甘肃-莫高窟(3)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