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专题研究 > 民族教育 > 各地研究
新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2001-08-29    

字体大小: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家庭。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以下简称“民族高等教育”)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民族高等教育从建国初期极度落后的状况,经过大力发展,迄今已初步形成一个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民族高等教育在国家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干部培训、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最近,本刊记者采访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民族教育学科组组长、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博士生导师哈经雄教授,请他对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作回顾与展望,以下就访谈内容作择要介绍。

  一、我国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重大意义

  记者:哈经雄教授,大家知道,我国大力发展民族高等教育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是,有不少人对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的重大意义缺乏具体认识,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哈: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即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指对除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所实施的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各种专业教育。

  在现代社会,一个地区以及一个民族的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地步、文化的繁荣,均有赖于该地区或该民族科学技术的掌握、运用、发展,最终取决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民族高等教育,在少数民族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历史等原因,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在总体上要低于汉族,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普遍落后于汉族。解放前,全国民族地区一共只有4所高校。据1950年统计,当时全国高校在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1280人,许多少数民族没有本民族的大学生。如基诺族,建国时还没有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教育落后严重阻碍了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为了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实现各民族平等,党和国家有必要采取特殊举措和倾斜政策,对少数民族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进行帮助和扶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或超常规发展。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国民族政策优越性的体现。

  同时,民族高等教育自身具有独特功能,它兼有民族教育和民族工作的双重属性,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重大作用,在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稳定与发展的大局中也占有特殊的地位。

  1.经济方面

  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曾经说过:“我们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际上是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至少在地下资源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物博’”。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为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目前,中国12亿人口中,少数民族约占10%,民族自治地方达64.3%国土,并主要集中于西部。其中许多民族聚居区蕴藏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苦干缺乏必要的技术力量和资金设备。加强民族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人才培养是关键。朱?基总理在谈到西部开发问题时,曾提出西部地区大开发要大力发展教育,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只有科技加人才,才能把西部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2.文化方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生存的重要纽带。在现代社会,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而教育本身也是组成文化的重要内容。民族院校是各民族优秀青年苔萃之地,通过这些学校的教育,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可以在下一代身上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民族院校又是各种文化融合和交流的重要机构,各民族的学生可以在这里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这里还集中了较多的民族文化研究者,他们的研究成果,推进了民族文化发展和创造。我国各少数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民族语言、文字、历史、宗教、民俗研究方面,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汇聚了大量的民族学研究专家,设有多种民族文化研究中心或系科,使少数民族缤纷多采的文化得到了弘扬、发展。同时,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环境、各具特色的民族节日和民族特色学科的开设,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良好环境,使民族文化在青少年身上代代相传。

  3.政治方面

  我国民族自治地区和周边15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有19000余公里。我国不少民族居住在边境地区,还有29个民族属于跨境民族。少数民族高等院校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基层干部。刚解放时。我国的少数民族干部只有1万人,现在有200多万。这些干部在维护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国防安全,以及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权利的行使和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民族院校非常重视对各族学生培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民族观,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这些青年学生的成长,将是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边境稳定的主力军。

  记者:中国是一个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一律平等。请您从中外比较的角度,谈谈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

  哈:西方国家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历来和种族歧视、民族不平等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美国为例,少数民族为了实现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一直作着不懈的斗争。20世纪以来,从校车运动、磁石学校到多元文化课程,从争取和白人一起同校学习到让少数民族孩子在学校享有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机会,无不反映出政治上民族不平等就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在教育上的民族不平等状况,少数民族真正享有教育平等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是一个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一律平等。各少数民族不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且在教育政策上占有优先发展和重点发展的地位。民族高等院校在办学目标上以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服务为主,在学科专业设置、办学管理体制和教学方法上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在教学内容、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管理上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的格局。

  与外国的民族教育不同,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享有国家特定的办学政策,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套教学机构和体系,有专门为少数民族设立的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综合性院校??民族学院(大学)民族学院(大学)的办学任务主要体现在专门招收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的汉族学生,为民族地区眼务,以民族学科为特色和优势,培养民族地区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在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有其他院校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民族学院(大学)一般设有干部培训、预科、普通本专科、研究生四种办学层次。其中干部培训又是民族院校的一大特色,它主要招收民族地区的各级在职干部,进行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地区急需的科学技术和行政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通过这种途径,早在五六十年代,民族学院就培训了大批少数民族在职干部和知识青年,以及部分支援民族地区的汉族干部和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对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发挥了巨大作用。

  此外,国家还在高校专门为少数民族设立了民族班,面向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农村、山区和牧区,适当降低录取分数,择优录取参加高考的少数民族学生。

  民族预科班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比较特殊的形式之一。高校预科班以较低分数录取少数民族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补习学生的高中主于课程,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学生,学校将重点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水平。预科班学生学习期满后,经所在学校考试合格的,按照预科录取时确定的专业,直接升入有关院校本专科学习,不合格的退回原省,这种特殊的办学形式使一些因语言障碍或文化基础水平低而升学难的民族学生可以顺利升入大学,并通过预科的学习,进一步提高文化基础,迅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这样,既增加了民族学生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又保证了学生的质量,起到了连接大学与高中的桥梁作用。对于那些有较大文化背景差异的学生来说,预科无疑有利于学生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在普通高校招生制度方面,国家还为少数民族制定优惠政策。招生政策规定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照顾,降分录取,以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机会。在毕业生就业方面,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缺乏,但地处偏远,生活、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在毕业生分配方面采取了鼓励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工作的政策。

  记者: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民族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请您谈谈民族高等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有何种独特地位。

  哈: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事业有机而又有鲜明特色的组成部分,具有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的双重属性。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居住地域的特殊性赋予了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使她具有一般高等教育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

  早在1950年,政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少数民族教育方面的重要方案《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就对少数民族教育提出了特殊要求:要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中央民族学院及其分院均设立关于少数民族问题的研究室,中央民族学院并负责研究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可以说,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始终是党贯彻民族政策,国家开展民族工作的产物。民族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整个高等教育中的一种类型,更重要的是,她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

  此外,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民族高等教育在培养对象上具有特殊性。民族高等教育主要是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为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区域性特征。其独特的民族学院、民族班、预科班、干部培训等特殊办学方式,已经及时有效地为55个少数民族培养了大批各类专门人才和政治干部。这些人才,和民族地区有着很深的血肉或情感联系,熟悉情况,乐意扎根民族地区,服务于少数民族,这是一般高等院校所无法取代的。

  在科技文化研究方面,民族高等教育不仅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科研成果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同时也致力于研究民族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医学、民俗等,为继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所作的贡献,以及进行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宗教等研究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的决策参考,也是一般高等教育所无法取代的。

  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还加快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速度,民族高校不仅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师资,还编写或编译了多种民族语言文字教材,为民族基础教育领域双语教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特成就

  记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现在,已初步形成民族高等教育体系。请您对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独特成就作具体分析。

  哈:建国50多年来,我国初步建立了民族高等教育体系,并在“质”和“量”方面都有了较大的飞跃。

  首先,民族高等院校数量逐渐增多,学校规模逐渐扩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民族学院(大学)12所,在校生有22000余人,建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专业点、硕士学位专业点和文科基地,有一支力量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其中,中央民族大学目前有各类在校生7000多人,少数民族学生占90%左右,建校以来,该校共培养了5万多名毕业生,绝大多数已成为民族地区各条战线的骨干,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人员中,有省级干部70多人,厅局级干部800多人,县处级干部5000多人,还有一大批学者、专家、教授。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高等院校,也从1950年的4所发展到1997年的92所,少数民族毕业生由1952年的255人发展到1997年的49867人。

  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民族学院(大学)和内地的民族班相辅相成,构成了广阔地域上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网络,充分适应了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为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少数民族各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在专业学科设置方面,从建国初期到现在,民族院校经历了干部培训、单一文科、文理兼有到今天的多学科综合办学等几个发展阶段,目前共设有文、理、农、工、医、师、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等本专科专业100余种。一些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方面的学科,如民族语言学方面的藏、蒙古、壮、侗、苗、傣、景颇、独龙、侗、拉祜、彝等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在国际上也是位居一流。据统计,全国有95%的民族学科设在民族院校或民族地区的院校。这些民族学科的设立,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保存、发展,为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和自然资源开发作出了独特贡献。近几年,随着民族地区展的需要,民族高等院校积极进行专业拓展和改造,又新开设了不少有益于民族地区建设的新专业。

  在办学层次方面,从建国初期的文化政治补习班到后来逐渐增设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人才的培养不断向高水平、高层次发展。就中央民族大学而言,目前拥有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硕士学位授予点,有近600位教授和副教授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随着民族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学学科体系逐步成型。一支由老、中、青年学者组成的民族教育学研究队伍,近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有《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学》、《民族教育学通论》、《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等一系列专著。国家也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列为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并在部分高校或机构成立了民族教育研究所或民族教育研究会。旨在专门培养从事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管理和教学人才的教育系在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南民族学院等校正式成立,中央民族大学教育系正在培养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

  在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上,经过50多年的摸索,民族高等教育建立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行之有效的跨世纪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招生、教学、管理等一整套措施和方法,并随着国家的发展、随着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充实、提高。50多年来,它们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各行各业的少数民族高级专业人才,使每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的大学生,有些民族还有了硕士生、博士生。维吾尔、回、朝鲜、纳西等十几个民族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大学生比例已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来自民族地区,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有献身于家乡建设的热情,是民族地区回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也是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骨干。

  记者:哈教授,您长时间担任过校长职务,是民族高等教育专家。请您谈谈大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总结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

  哈:1.新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民族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建国初期,国家除了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外,还特别决定为少数民族建立民族学院。此后,全国陆续建立的民族学院有13所之多,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由几所发展到近百所。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视察民族院校或对民族院校的办学作指示。在“文革”前的17年,毛泽东同志曾14次亲自接见中央民族学院毕业生。1993年中央民族学院改名中央民族大学时,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专门题写了校名。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还多次视察民族地区院校。

  2.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50多年来,国家为少数民族教育制定了优先发展的政策,对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更是给予重点扶持,在资金投入、招生、毕业分配、干部培训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些民族高等院校被列为地方教育投资的重点对象。这些扶持政策使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事业有了迅速发展。

  3.要明确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目标。50多年来的办学经验表明,办民族高等教育要有全方位的战略眼光,不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要把民族高等教育看成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获得生产力的彻底解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把它看成是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和共同繁荣的根本措施。因而,民族高等教育要把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于少数民族的发展作为已任。

  4.形成一个完善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民族学院(大学)和民族地区的高校、内地高校民族班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他们凭借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共同致力于少数民族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5.办学形式多样化。围绕着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而建立的民族学院、高校民族班、预科班和干修班等多种教学形式,为少数民族创造了最佳的人才培养途径,并因此成为民族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

  记者: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不仅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还存在一些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您认为主要应当从几个方面来认识这些问题?

  哈:1.基础教育需要大力发展。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立足于基础教育上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基础教育所输送的生源的优劣以及合格生源的多寡,极大制约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而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又使他们不能将一些不甚合格的学生拒之门外,学校采取了许多特殊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这些低分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培养,努力实现生源的“低进高出”。但我们不应当把所有的问题都拿到高等教育这一阶段来解决,高等教育这一阶段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实现民族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良性接轨,将有利于整个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的设置如何适应民族地区的现在以及未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需要。现在不少院校的专业设置严重脱离民族地区的实际需求,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回到民族地区之后,无用武之地,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二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适应性。民族院校存在一种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多民族相聚一堂的校园生活,如果不加强引导,容易强化单一民族的民族意识,容易把民族地区某些落后的“等、靠、要”思想、狭隘宗教意识以及一些不良习惯带到学校来。因此要加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维护民族团结意识,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懂得客观评价本民族和异民族的历史和现在,能够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会做民族工作,愿意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献身。

  3.加大经费投入。民族教育由于其起步晚、发展滞后等历史因素,对经费的需求问题更是突出。今后,民族高等教育除了进一步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入之外,还应该积极地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进一步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4.明确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地区在人才需求上呈现出层次多样化、专业多样化、能力综合化等特点。今后,民族地区急需的专业学科可以考虑适当加大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模,民族学、民族语言学等社会需求量较少的学科可以将重点放在培养博士、硕士等高层人才方面。

  5.加大体制改革步伐。50多年来,民族院校尽管致力于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但在领导体制上,在业务和行政两方面却分属于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两个系统。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多头领导导致资源配置不能得到优化,重复建设。今后,可以考虑将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统一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民族地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三、发展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思路

  记者:新的时代对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展望21世纪,请您谈谈发展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思路。

  哈:1.民族高等教育要把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党的民族政策有机结合起来,贯彻实施。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大力扶持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继续给予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以帮助实现民族高等教育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和东、中部地区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

  2.21世纪,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应该形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在教学方面,密切结合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现状和未来发展态势,调整科类结构和专业设置,合理确定办学规模和发展速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在科研方面,继续为民族政策的制定以及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文化、宗教、语言文字、传统医学的研究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要致力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旅游经济的开发、资源开发和能源利用方面的研究。

  3.完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包括全日制高等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在内的长短期结合、正规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多种高等教育形式,发展远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民族干部的在职培训,实现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型高等教育的转换。

  4.加强东、中部地区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之间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同时也要加强东、中部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及时吸收国内兄弟院校先进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改革民族院校,发展民族教育。充分利用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卫星电视信息网,充分利用好教育部在现代化远程教育工程中专门设立的扶贫支持经费,以民族地区院校为基地,和全国相关重点大学密切合作,将名校和名师的教学资源直接送到西部。

  5.加快信息化进程,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民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远程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了教育教学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利用远程授课打破教育地域界限,实现跨时空教学和教师培训,实际上是实现了把名师请到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课堂,实现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共享,从而全面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效益,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6.进一步明确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西部大开发会带来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教育将提出各种各样的改革要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必须有一个基本目标,也就是应该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要求,密切关注中国社会和西部地区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

  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将面临民族和宗教领域更复杂、更深入、更尖锐的斗争,面对着??“西化”、“分化”,特别是“分化”的挑战;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和知识全球化浪潮,以及加入WTO以后面临的新情况,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民族高等教育应从观念和体制上,超前地予以革新、规划和实施,以回应这样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要成为这种斗争的桥头堡,要培养具有这种斗争觉悟和意识的高级人才;另一方面,要成为向社会输送积极参与竞争、勇于面对挑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库。

  记者:当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与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关系十分密切。请您谈谈,在西部大开发中,民族高等教育应当起到什么作用。

  哈:谈到西部,我们还应该了解这么一组数据: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全国民族自治地区总面积为616万平方公里,其中西部10省市区的民族自治地区面积为595万多平方公里,占民族自治地区总面积的96.6%。因此西部大开发同时也是民族地区的大开发,在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

  1.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人才支持。

  江泽民同志说过:“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李岚清副总理在宁夏、新疆考察工作时,也特别强调西部大开发要坚持科技先行,他指出人才是生产力基本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西部大开发需要多方面的人才。

  据了解,目前,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只有近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十分之一。这种人才匮乏主要表现在:(1)缺少高知识、高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而且这类人才的流失难以控制;(2)劳动者素质普遍低下;(3)领导者素质不高,尤其是经济领域、科技领域的管理层素质比较差;(4)内地分配来的人才到不了位,到位的人也下不到基层。因此,改变目前的人才趋势,打破现有的恶性循环,增强西部地区的内在活力和人才市场的吸引力,就要从根本上增强西部的造血功能。

  目前西部开发最迫切需要的是高级人才,各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是能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催化作用的人才。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民族人才,大部分来自西部,对西部有深厚的感情,对西部的现实也有着深刻的认识,熟悉本地区的民族风俗和民族语言,更容易在西部扎根,也更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去实现西部的繁荣。这种西部本土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摆脱对外地人才的依赖,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长远的角度看,这才是西部开发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2.为西部开发提供科技支持。

  西部开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开垦、大开荒,而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广泛运用基础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教育、科学、文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因此,众多的西部地区民族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地缘条件,发挥科研优势,根据本地的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在能源、交通、水利、电讯、机械、建材、电力、化工、电子、农牧业、林业、医药、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西部大开发不仅是经济的开发,还包括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发。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作为西部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康姆⒄购屯晟票旧砭褪俏鞑靠?⒌囊幌钪匾?谌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