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公务员考试
国考招录人数10年间翻番 连续8年超百万人报考
2016-10-14  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小:

  15日开始,2017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将开始网上报名。又是一年“国考季”,近十年,国考招录人数增长一倍多,报名人数也连续8年超过百万。近年来的国考报名过程中也曾出现诸多“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热门职位,国考的热度不减。

  招录规模:10年间招录人数翻一番

  根据2017年国考的招考计划,本次国考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2.7万余人,招录规模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

  1994年,原人事部正式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并组织了首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录用招考。有媒体曾统计,当年的国考提供了30余个国家机关的490个名额,最终4400人正式报考,相当于9个人争考一个职位。

  从历史数据来看,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公务员的招录规模不断扩大。从近十年的数据来看,国考招录人数就已经翻了一番,2007年国考共有6000余职位招录12724人,到2016年国考,招考职位增加至1.5万余个,共招录27817人。

  国考招录最近一次大幅扩招是在2016年国考,职位数和计划招录人数,分别比上一年度增加了16%和25%,均创历史新高。

  对于这次扩招,去年,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解释,国考扩招主要是因为几个系统人数比较多的中央直属机构,由于历史原因今年到达退休年龄的人数比较集中,所以很多岗位需要补充较多新生力量。

  报名人数:连续8年报名超百万

  从报名人数来看,国考的“热”可以说始于2003年,2002年国考报名人数为6万余人,2003年猛增到12万余人。

  2003年之后,国考报名人数高速增长,报名人数从破10万到破100万只用了6年时间。2009年国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一直到2016年,国考报名连续8年都在百万以上。

  这其中,2010年国考报名人数攀升至144.3万,随后,经历了两年的小幅下降之后,2013年报考人数又首次突破了150万。2014年度国考报名人数达152万人的峰值之后,2015年和2016年国考的报名人数都将至140万左右。

  从2016年国考招录考试开始,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

  虽然招录规模大幅增长,但是2016年国考报名有139.46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人数并未创记录,国考平均竞争比也降至5年来最低。

  今年国考的报名情况将会怎样?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张成分析,今年与去年比,招考人数增减不多,预计报名和参考人数也不会出现大幅增长,不过,即使今年不会创造一个新的历史纪录,招考和报名人数也仍然处在历史的高位线上。

  竞争程度:曾出现“万里挑一”职位

  每年国考,报名中都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从竞争程度上来看,有炙手可热的职位,也有职位在报名全程都无人问津。

  从备受舆论关注的国考最热职位看来,近年来,国考最热岗位的竞争已经整体下降。

  2013年国考报名的最热职位接近“万里挑一”,这一职位为“国家统计局重庆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

  此后几年,国考最热职位的竞争程度不断降温。2014年国考报名最热岗位的竞争比接近“七千选一”,这一职位来自国家民委,2015年国考,报名最热职位的竞争比为2625:1,来自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

  2016年国考招录,最热职位是人社部下属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的“技能竞赛处(全国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办公室)”,该处一职仅招1人,最终引来2847人竞争。

  从整体观察,近年来,国考报名更趋理性,考生扎堆报名的现象在逐渐减少。根据中公教育的统计,2015年国考报名,最终过审人数破500人的职位共354个,占总职位数的2.6%,而2016年国考报名结束时,过审人数破500人的职位共有286个,占总职位数的1.8%。

  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卢静斐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国考考生报考更加理性,希望自己的“成公”率更高,对国考的态度更加认真,不再热衷“打酱油”。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