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考试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 高考聚焦 > 高考改革
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高考
2016-06-12  新华网  

字体大小: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万千学子通过这场“试炼”,走向“诗和远方”。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这场举国关注的年度“盛事”,伴随着不同人的时代记忆,走过了40个年头。

  ——1977,从“农门”跃“龙门”

  陈政的老家在江西省宜春市的一个小县城,为了一家人的“城市梦”,自1974年高中毕业后,就在省城南昌的农药厂打工,那一年,他17岁。

  “如果不是高考,也许我一辈子就只能在农药厂里做个临时工。”对于未来,陈政似乎不敢有太多畅想。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儿成为了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幸运儿”。

  那年冬天,全国有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这次高考,不仅是一场改变万千青年命运的特殊考试,更是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标志。

  陈政说,当时的招考对象有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这样一代人能够参加高考甚至上大学真不容易。

  1978年,沉甸甸的上海交通大学录取通知书终于交到了陈政手中,当希望的烛火被点燃的瞬间,他潸然泪下。

  大学毕业后,陈政到了当时的江州造船厂工作。从农药厂的临时小工,到企业的管理骨干,正是高考翻开了他人生崭新的一页。

  ——1986,上大学就能端上“铁饭碗”

  1986年,17岁的南昌青年黄勇跨入高考考场。“那时的我们,能有参加高考的机会就已经弥足珍贵。”黄勇回忆,在高考前两个月还要经过一场预考,优中选优,精益求精。

  那年高考时间还是7月,正是天最热的时候。黄勇说:“我们参加高考是自己一个人去,完全没有家长陪考这回事儿。”

  黄勇说,那个年代进入大学就端上了“铁饭碗”,国家每月给他发放伙食费,毕业还包分配。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想要跻身大城市,除了高考,就没有太多选择。

  然而,那又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金榜题名的依然是极少数人,黄勇反倒觉得放松。能考上,“鱼跃龙门”,考不上也不足以抱憾终身。黄勇是幸运的,高考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省社科院工作的他一干就是20多个年头。

  ——1997,“高考不是我唯一的出路”

  “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几天下雨,天气比较凉爽。”二十年前的高考,对于今年37岁的唐女士来说,记忆已经有些模糊。

  唐女士父母都是江西新余市的铁路职工,由于当时铁路部门大量扩充人员,作为铁路子弟的她可以享受优先招录的机会。“对我来说,高考并不是唯一出路,只要我愿意,高中毕业也能顺利就业。”唐女士说。

  “当时高考没有扩招,考上大学的机率还是很低,大学又实行并轨制,毕业也不包分配了,所以父母也没有给我太多压力。”唐女士说。

  可考前那个晚上,她却有些失眠,“只要能够考上大学,就是一个家族的荣耀。”对于高考,唐女士充满了敬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下海经商成了当时的流行词,读大学找“铁饭碗”也不是人生的唯一选择。

  在高考中与大学失之交臂的黄琳赶上了南下“淘金”的热潮,在深圳一家证券公司担任客户经理。平时就爱与人打交道的她做起销售更是如鱼得水。“虽然没能抓住上大学的机会,但在社会这个大学校中我也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事的本领。”

  凭着自己的踏实肯干,黄琳在深圳买了房,站稳了脚跟。如今她和家人一起又搬回了江西老家,一家人有滋有味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2006,高等教育走进“大众化”时代

  1999年的大学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教育”。2006年,正是高考恢复的第30个年头。那一年,全国高考录取比例提升至57%。

  现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彭志飞正是当年的考生之一。作为参加过两次高考的考生,高考的那些日子,也让他辗转难眠。“在两次高考完后,我心情不好,觉得天快崩塌了。”进名校、读热门专业,不少学子已不满足于上大学那么简单,而是向金字塔的顶端不断攀登。

  “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是彭志飞对高考最真切的感触,“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虽然高考考得不好,但是不妨碍我追逐梦想的脚步。”

  如今“阴霾”早已散去,在彭志飞眼中,高考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机制。“或许今后能够完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特长表现评价机制、社会实践评价机制、选修课程评价机制、多次高考分数评价机制和面试评价机制,更真实地考核出一个学生的水平。”他说。

  与彭志飞同年高中毕业的余欣高考失利后就选择去澳洲深造。“与许多留学生一样,我在餐厅洗过盘子,在公益组织做过义工,有了和国内大学生不一样的人生经历。”28岁的她如今在澳洲成了家,并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

  “如今我每天与沙滩和海浪为伴,我一直相信,不同的人生道路会遇见不同的风景。”余欣说。

  ——2016,“追梦”的路上大步前行

  对于今年18岁的江西南昌市的学子刘亮韬来说,高考是现在进行时。

  无论是国内高考,国内职业化深造亦或是出国留学,随着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将高考当作是自己成才的唯一路径。

  “这几天我都十分放松,我认为高考就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检验和评价,是我们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不需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平常心就最好。”对于刘亮韬而言,高考不过是一道通向社会的门。门的那头,是更多的朋友,更“接地气”的知识,和无限的可能。

  未来,刘亮韬希望自己能考上广东的大学,去自己喜欢的城市,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追逐梦想,走好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

  纵观走过40个年头的高考,未必是全部考生成功的敲门砖,却是一场所有参加者进入社会的成人礼。无论成功与否,只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梦想便不再遥远。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全国1291万考生迎来2023年高考
· 今年高考结束了,高考未来再思考
· “硬核”科技元素贯穿今年高考语文试卷
· 又到一年高考时,应该让考生和家长知道高考的隐形功能了
· 加油吧,1078万考生
· 2021年高考时间公布 教育部要求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志愿填报指导
· 聚焦2020高考:今年高考题,看点在哪里
· 教育部 公安部联合指挥调度全国高考工作
· 防控常态化,高考如何战疫?
· 教育部:坚持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做好2020年高考工作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