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语言文字 > 语文教育
大学语文不能定位为某种专业性的学科
2013-11-26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近日,在北京高考提高语文总分,以及在社会各界对母语教育的关注度日渐高涨的前提下,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语文从必修调为选修,这一事件引来热议似乎不难理解。事实上,课程设置是选修还是必修,其实并不重要。这一事件的关键,并非在于课程设置方面的技术环节所引发的争议,而是我们可以借助这一事件,重新反思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意义,重新检讨过去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并构想出一种新的母语教育实践。

  首先,大学语文不能被狭义地定位为某种专业性的学科,而是应被广义地理解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环节,因而也就必须被理解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德性和素质的培养,与具体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甚至更具奠基性。我们都知道,一个民族的精神通过语文作品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这种精神在其语文历史上的连续性,赋予了该民族以自发性,并为自我与他者明确了界限。因此,作为通识教育的大学语文,应该是一种在文化之中并朝向文化的启蒙教育,召唤着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心灵,力图唤醒的是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自觉意识,包括文化认同的自觉、民族认同的自觉以及政治认同的自觉。

  长期以来,我们的大学语文教育,常常是以纯文学审美或纯语言学的角度来展开。对文化传统的捍卫,对现代社会的认知,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这三方面的内容对大学语文的重构都提出了严峻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大学语文教育,既要培养学生“好言”方面的兴趣,更要使他们获得“好智”的驱动力。换言之,就是在培育学生阅读理解和审美感受的能力之基础上,着重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其次,如果我们可以对大学语文做出如上之重新定位,那就要求我们必须注意到这种教育的特殊性之所在。按照我的理解,大学语文既不是基础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层面的继续,也不是某一种狭隘的文学学科知识的灌输或隶属于这种学科的专业延伸,更不是为了提升空洞的所谓“素质”而进行的工具性和技术性的补偿教育,它应该有着更为开放的内容。概括起来,大学语文的开放性表现为:

  一是跨学科的开放性。我们所指的是朝向人文学科、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三大学问领域的整体性开放。这个层面的开放性,实际是在一种“文而化之”的教育中,实现对受教育个体在审美-情感、道德-实践、理性-科学等诸领域的整体性启蒙。

  二是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大学本科教育,所面对的应该是即将步入社会的准社会人。如何以文教的方式,来充实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并塑造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构想与希望,这也是大学语文教育所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三是朝向政治文化公共领域的开放性。大学语文承担着激发学生文化自觉性和政治意识的重要功能。换言之,大学语文提供的素养教育,不应仅仅是技能性的写作素养和趣味性的文艺素养,而更应该是对于自身文化政治传统的深刻理解和对于现实文化政治的深入体认与自觉认同。

  基于上述理由,可以认为,大学语文在未来的高校教育当中,应作出整体性的调整和改革。要重新对大学语文进行学科层面的改造和定位,学科的跨越、交叉、互动应被有机地融入大学语文的课程设计之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手段方面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个人终端的新媒体技术等各种新型信息技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深入应用等,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新的革新思路。(曹卫东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学语文为啥遭遇尴尬
· 大学语文,何时不再“边缘化”
· 取消8年后重庆一高校恢复《大学语文》为必修课
· 大学语文被指“五宗罪” 教学质量不均内容陈旧
· 多种原因造成大学语文“边缘化”
· 大学语文遭遇尴尬 教材质量次学生满意度低
· 大学语文:高开课率背后有隐忧
· 大学语文靠什么走出困局?
· 观察:大学语文靠什么走出困局?
· 靠什么提升大学语文吸引力?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