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观察
张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2011-10-26    文汇报

字体大小: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市委宣传部于10月24日召开本市理论界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来自高校、研究部门的十二位学者在会上交流了学习体会,现分别刊发在《解放日报》、《文汇报》上,以飨读者。

相关内容>>中共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吴新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 张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党中央在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世情、国情基础上,制定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宏伟蓝图,它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意义深远的文化强国时期。全会的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集中地反映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能动驾驭社会变革,自觉推进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对于中国更好地面向未来、走向世界,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主体的重要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首先,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空前高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代表着中华民族第一次追求现代性文化的自觉与自信:(1)经济发展对先进文化具有催生作用;(2)传统文化有着自身革故鼎新、寻求现代启蒙的诉求;(3)知识精英热衷于文化“舶来品”的传播;(4)“文化救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深刻地反映在:(1)传统文化进入现代化反思领域,一种新的政治文化的澄明,成为推进中国社会巨大变迁的精神动力;(2)文化多样性逐步输入与被接纳;(3)以追求转型与发展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逐渐替代以阶级斗争为主导的社会文化范式;(4)文化的“祝福意识”渐弱,文化的“忧患意识”趋强。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其文化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充分体现在:(1)首次从执政党战略的高度确立“文化强国”发展战略,正确认识并恰当处置文化建设这个全局,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经济驱动力和文化驱动力等多种力量驱动时代;(2)文化事业内涵得到开拓(人民性、公益性、公共性、服务性等),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互相链接;(3)把文化改革作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前提,结合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化、虚拟经济时代特征,全方位地推进文化体制、建制及其政策改革与创新;(4)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其次,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开拓。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到文化建设系统、全面的战略构想,反映了发展从关注物质福利的进步,如人均GDP的增长或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到关注一系列社会指标的改变,如国民健康状况、受教育状况以及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提高,再到关注可以归入“生活质量”标题下的非物质特征,如空气质量和水质等环境指标的考量。而今对文化制度安排的关注,如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等,文化既被视为促进物质进步不可或缺的倍增器、精神引擎,又被输入到不同社会所感受到的需求结构中,更被确定为执政党执政为民、实现国强民富的发展方略和软实力。

  科学发展观内涵得以深化深刻反映在:把更为全面的发展观理解为经济发展观、人类发展观和文化发展观的相互契合;理解为三个一致性:追求社会发展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一致性、追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一致性、追求财富创造与文化自觉和自信的一致性;理解为把发展政策的目标定为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拥有能力,而不是单纯追求国家或少数利益群体的财富积累能力。可见,从物质性开发到精神向物质的自觉贯通,它既鲜活地呈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实践推进的历史轨迹;又深刻地展示了党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的逻辑深化;更充分地彰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高度自觉与自信。

  再次,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保证。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面,社会和谐不可能来自单一的市场逻辑,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以人为本的文化宗旨、追求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等,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天然一体的联系。

  最后,文化强国战略的推出,让中国更加自觉地融入世界、让世界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成为可能。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中外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必将在各国得到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观察:从未经受挫折的神童很危险
· 中教论坛:地方高校定位不怕“低一些”
· 香港三成学生背“卡债”学生持卡利耶?弊耶?
· 追问教育使命:读书为何成一场豪赌
· 中共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刘延东: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 全国高校师生热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
· 李长春强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南京体育学院院长张雄跌落神坛——金牌光环掩盖下的腐败
· 吴新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