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新闻中心 > 教育要闻
亲身感受中国三十年变迁:从教育交流看中国进步
2008-11-04    新华网-人民日报 赵诚惠

字体大小:

  改革开放,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开放的中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前来学习、工作、生活。他们亲眼目睹中国30年奇迹般的发展,亲身感受中国30年日新月异的变迁。一些外国友人将其感受付诸笔端,汇集于本刊《感受巨变》栏目,与读者共同分享时代变革带来的喜悦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编 者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的韩国人,我也是中国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亲历者。

  1996年,我和丈夫从韩国来到安徽的合肥学院(时称合肥联合大学)任教。那时,学校规模不大,生源主要来自本省,国际交流仅集中于和德国的几所大学。此后10余年,伴随着学校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的整体实力明显提升,生源逐步扩大,国际交流明显增多。除德国外,又先后与日本、韩国、泰国、美国、奥地利等国的大学开展交流,其中与韩国大学间的友好交流开展得如火如荼。除交流人数增加,交流的领域也在拓宽。起初,考虑到中国学生的经济承受力,主要采取交换留学生的方式(即双方互派数名留学生,按照各自国内的收费标准交纳学费学习一年,然后回国继续完成学业)。现在,又发展了多种合作办学及交流的模式。除了学生间的交流外,老师和学校管理层间的交流互访也日益增多。

  因为熟悉韩国方面的情况,我不仅协助合肥学院开展对韩交流,也经常协助安徽省内其他高校与韩国大学之间进行友好交流,到目前为止,省内好几座城市的高校都与韩国的大学缔结为姊妹学校。我还积极协同合肥的教育局及其他层次的学校开展与韩国教育领域的交流——每年安排韩国与中国的高中、初中乃至小学学生的交流互访,这种一周左右的家庭寄宿式交流,让友谊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他们从初识时的生疏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乃至留下不忍分开的眼泪,那场景令人感动。树人与树木是同一个道理,要使幼苗长成参天大树,或成为盆景一样的艺术品,就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精心培育和修剪。友好交流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孩子们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国际交流来顺应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

  以教育交流为起点,我所生活的合肥也在同韩国开展其他领域的交流,而所有这些交流都与改革开放分不开。试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人如何走出去?外国人又如何走进来?如果没有进和出,又怎么能够交流?

  改革开放让中国与世界更加融合,同时也促进了发展。10多年前我刚到合肥时,就把这里视为“第二故乡”,虽然当时合肥的有些方面还略显不足,但经过努力,合肥已呈现出现代化大都市的风貌,我为生活在这里而感到自豪,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说自己是“合肥人”。

  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中的中国人在感受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同时,也在享受着个人生活水平提高的甘甜。以前,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办学条件的限制,许多孩子上不了学,上不起大学。尤其在推出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理念之后,可能只有城市的孩子及那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孩子才有机会进入大学校门;但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助学贷款、各种奖学金作为辅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也可以圆大学梦了,有的人甚至还能出国留学,其中不少人就是前往韩国留学。

  因为和韩国大学方面的天然联系,我感到现在不仅仅是赴韩留学人数的增加,其他方面也在发展变化。首先,出国途径的多元化,除了高校间的交流及合作办学外,通过留学机构前往韩国留学的也在逐年递增。其次,学习理由的多样化及学习专业的多元化,随着“韩流”在中国的兴起,留学的目的已经从起初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扩展为体验韩国文化、感受韩国生活;留学生的专业选择也从起初的国际贸易、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扩展到韩国语言文学、动漫设计等文史类、艺术类专业,即从应用性角度考虑出发到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再次,留学人员的年轻化,过去以本科毕业生为主,现在则有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赴韩留学。

  一个地区教育的进步是整个国家教育发展的缩影,而教育的发展又能不同程度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教育事业势将突飞猛进,而有了强大的教育基础作为人才培养的支撑,相信中国必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简介:赵诚惠,韩国籍。1996年9月到合肥联合大学中文系任韩国语教授。2005年安徽省政府为其颁发“黄山友谊奖”,2006年荣获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国家友谊奖”。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非洲9国记者组团采访中非两国教育交流进展情况
· 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正式成立
· 香港师生将赴内地城市进行国民教育交流计划
· 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见应邀到访的中国青年代表团
· 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隆重开幕
· 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 刘延东发贺词表示祝贺
· 东盟中小学校长访问福建 探讨汉语教育
· APEC跨境教育政策与监管研讨会在上海举行
· 刘延东: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机制和平台日趋成熟  
· 刘延东:努力开创我国教育外事工作新局面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