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教师新闻
补短板 促改革 建机制,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2016-09-01  教育部  

字体大小:

  近年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教育部着力补短板、促改革、建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健全教师管理制度,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统筹乡村教师资源配置,乡村教师整体素质和职业吸引力不断提高

  (一)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逐步落地。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出台实施办法,因地制宜提出符合乡村教育实际的支持政策和有效措施,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化、具体化。许多省份实现了政策突破,拿出许多实招硬招。

  (二)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惠及更多乡村教师。中央财政2015年、2016年分别下达年度奖补资金22.8亿元、29.8亿元。全国近600个连片特困地区县已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平均补助标准近300元,受益乡村教师超过100万人。部分补助标准在1000元以上的地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显著增强,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可喜局面。

  (三)“特岗计划”继续为乡村教师队伍“输血”。继完成2015年21个省(区市)800多个县28000多所农村学校(村小、教学点)6万多名特岗教师招聘入岗工作后,部署2016年特岗教师招聘工作,中西部21个省份将招聘7万名特岗教师,比2015年增加近1万人,促进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的建立。

  (四)因地制宜推动地方培养乡村教师。已有23个省(区、市)采取公费培养、学费返还等方式,每年吸引约3.5万名师范生和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推动地方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目前河南、广西、重庆等地实施小学全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免费培养工作。

  (五)教师培训助力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国培计划”聚焦中西部乡村教师校长培训,2015年培训乡村教师200多万人次;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培训乡村校长2600人;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完成对全国300万中小学教师专项培训。2016年“国培计划”将完成100多万乡村教师校长培训,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

  (六)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逐步得到落实。通过政策宣传、典型推广、调研督促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地方落实。截至目前,山西、辽宁、山东等10多个省份实行了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并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已有25个省份的小学教师配备和24个省份的初中教师配备达到国家编制标准的要求。

  (七)为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颁发荣誉证书。通过公开征集评选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徽标(LOGO)。教育部会同人资资源社会保障部启动乡村学校从教30年教师荣誉证书颁发工作,推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

  二、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一)师范生教育实践得到强化。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落实师范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制度。全面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二)师范生免费教育工作深入推进。2015年新招收7002名免费师范生,同时录取9995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截至2016年5月30日,有7424名免费师范毕业生履约就业,占应届免费师范毕业生总数的86.3%。根据部属师范大学对接各省份免费师范生招生需求,2016年6所部属师范大学预计招生7000人左右。

  (三)特教教师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印发《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的通知》,与有关省和高校沟通协调,要求通过招生计划增量安排或存量调整,扩大特殊教育专业培养规模。

  (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职业教育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5年选派9万名中高职教师参加培训,组织9000名中高职教师到企业实践。会同国资委等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推进教师企业实践的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五)高等学校教师国家级培训持续实施。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2015年、2016年分别资助1068名、1000名中西部地方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高水平大学访学研修。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新入职教师国培示范项目,2016—2020年每年重点组织2000名中西部高校新入职教师和100名全国高校教师培训者参加国家级示范培训。

  三、加强教师管理服务,教师队伍建设治理水平逐步提升

  (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为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拓宽通道。2015年,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进行部署,将中学和小学两个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合一,最高职务等级设置到正高级,破除了中小学教师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完成对各省改革实施方案的审核批复工作,指导地方做好改革实施工作

  (二)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试点逐步铺开。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2015年有22个省份推进试点改革,2016年上半年共有90万人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笔试考试。定期注册改革方面,2015年有35261所中小学校的178.8万名教师首次申请注册,合格175.9万名,通过率98.36%,暂缓注册21539名,不予注册1122名不合格教师。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提高了教师准入门槛,破除了教师资格终身制,提升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和水平。

  (三)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促进乡村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快推进,30个省份出台省级实施意见。首批19个“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示范区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2016年选派2.5万名受援县急需的、符合规定条件的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支教,缓解“三区”师资紧缺、优秀教师不足的矛盾,推动“三区”教育均衡发展。

  四、深化师德建设,在广大教师中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

  (一)深入开展李保国等优秀教师典型宣传。将李保国同志作为全国重大典型集中宣传,追授他“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与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印发通知,在全党开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深入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组织报告团赴全国开展巡回报告,运用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李保国同志优秀事迹。开展当代教师风采宣传活动,通过中国教育报、门户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全媒体、持续宣传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崭新形象与先进事迹。

  (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完善。30个省份、66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出台师德建设系列文件实施细则和办法,各地通过设立师德宣传教育月、制定师德考核办法、将师德师风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加大督导力度等,着力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大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全方位加强师德建设。

  (三)推选2016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在各省推选的基础上,通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育报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教育新闻网等报纸和网站展示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崭新形象与先进事迹,充分利用多种媒体,使楷模的推选过程同时成为宣传学习的过程。

  (四)开展教师志愿服务活动。启动“名师大家公益讲堂”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向教师学生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学习方法、向家长传播健康育人理念。启动“烛光行动”计划,在老少边穷岛地区建立全国教师志愿服务实践基地,通过教师培训、科技扶贫、公益义诊、农技服务等方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开展寻找最美教师志愿者暨“我的志愿服务故事”征文活动,广泛发掘和宣传教师志愿者感人事迹,展示教师志愿者群体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的光辉形象。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财政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支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 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
· 把握转设机遇促进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
· 广西将建60个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 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
· 教育部召开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调度会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打造新时代高质量教师队伍
· 多措并举让教师队伍强起来
·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