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师范教育 > 高师教育
教师评价与学术道德建设
2003-02-24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张济顺

字体大小:

  学术道德建设是时下高校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包含学术评估在内的教师评价则是其中的焦点所在。目前的教师评价遭遇了众多的批评,被认为是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诱因。暂且不论这些批评的正确程度如何,就教师评价对于学术道德建设具有的作用和分量而言,是有必要认真审视一番的。这是以德治校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实实在在地有所作为。

  一、目前教师评价的主要问题剖析

  教师评价中被提起和被批评最多的是量化指标问题。不少人认为,一些学术作假和质量低下的典型案例大多与对学术成果的过分数量要求有关。而提出这些量化指标的校方,大抵也有学校排名、能否进入重点建设、能否得到经费支持等一大堆苦衷。

  那么,量化指标是目前教师评价的主要问题吗?是学术道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吗?

  科研成果、科研经费在教师评价中权重很大,教师的奖励、升职、待遇、地位都与此息息相关。不仅如此,它们还维系着学校的排名和声誉,事关学校的前途命运。而这两方面的量化指标又直接产生于、作用于学术行为,所以人们很自然地要把学术道德中的一些流弊归咎于此了。

  对教师学术评价的过度量化,特别是重量轻质,的确会助长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甚至导致学术腐败的产生。但问题是出在量化使用的片面和极端,量的度没有把握好,质的标准没有掌握好,而不在量化指标本身。因为任何一所高校在考核教师时,总是要提出一些量化指标,这是学校的规模和发展目标所确定的任务总量使然,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之必需。

  所以,学术评价量化指标的不恰当使用是目前教师评价的问题之一。但恰当合理地确定量化指标只是改善学术道德状况的必要手段,而且属技术层面的问题。对学术道德状况发生更加深刻影响的却是价值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蕴含在教师评价内的价值导向。

  在目前的教师评价内,最为凸现的是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如上所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有许多实际利益与之紧密挂钩,同时,教师评价是作为现行高校体制内的一种激励机制而存在的,学校通过这个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实现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从而为增强学校的综合竟争能力奠定人才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是现实所必需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当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成为教师评价的价值导向,甚至成为最有效的价值导向时,它就会形成对学术道德的冲击,成为非道德的力量。教师评价之所以对学术道德状况产生影响,价值导向就是这样一双有形或无形的强有力的手。

  当然,在目前的教师评价中,学术道德水准、师德学风并非无足轻重。但较之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却软弱得多,苍白得多。诸如“师德一票否决”、对剽窃造假者的惩戒等等,或可操作性差,“一票”界定不清;或处罚不力,远不如对作弊学生处分严厉。至于在学术道德建设积极意义上的切实措施则更加欠缺。那些超越功利和实用的人生价值取向,在教师评价中远没有取得主导地位。

  教师评价的价值导向偏误,高校领导首先应当认真自省。

  “以人为本”是高校改革发展中为大家反复确认的一个重要理念。但是,在确定教师评价标准时,往往又“以事为本”,重结果(成果)而不重过程,重物质而轻精神。“以人为本”的最终落脚点便是物质分配的变革,而少有精神的积累。在“以事为本”的理念之下,教师只是学术成果的生产工具而不是学术创造的真正主体。鲜活生动的主体性学术创造为实用的、工具性的学术活动所束缚、所牵累,不能不与“以人为本”理念的变形有关。 从主观愿望而言,任何一位高校领导都不会不重视教师在学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都会批评那些见物不见人的举措,真诚地希望“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得以落实。然而,当我们面临高校竞争的巨大压力时,当现行的办学体制对我们有许多制约时,当我们面对诸多现实的矛盾和困难时,“以人为本”的理念就会淡化,自觉不自觉地被许多现实的、实用的考虑所肢解和取代。更何况,在教师评价体系中,那些道德的、精神的标准以及对于过程的评价确实很难确定,很难掌握,很难操作。然正因如此,才需要高校的领导用高度的责任感去进行不懈的探索,这也是对“社会主义的政治家、教育家”的起码要求。

  二、将学术道德精神注入教师评价体系

  学术道德建设有两个层面:一是实践的层面,即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化为学术主体的自觉行为;一是理性的层面,即贯穿在道德实践中的道德精神,在它的作用下,外在的道德命令会转化为人的内在自我要求,由他律转化为自律。要使那些超越功利和实用性的价值取向成为教师评价体系的主流价值导向,从而促进学术道德建设,就应当努力将学术道德精神注入教师评价体系。

  中国的学术道德精神既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学术道德精神就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

  站在“三个代表”的高度,站在时代进步大潮的前沿,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高校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学术创新中的巨大作用。他一方面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创造支持科学探索、鼓励学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一方面则寄希望于高校教师以良好的学风和高尚的师德促进这一进步。

  作为学术主体和学术道德的维护者、建设者,高校教师必须自觉融入“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落实到“以德治学”的行动中。要按照江泽民同志的殷切希望去身体力行:“要坚持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民主求实的学风。要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力戒浮躁、潜心钻研;要认真读书、多思慎思,关注现实世界,注重学术积累;要厚积薄发,出精品,出上品;要加强团结,和谐合作,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 古人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大学的老师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

  倘若高校教师能够自觉地“以德治学”,那么,这一过程所产生的学术精品毫无疑问地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由此而积聚的崇尚科学、探寻真知、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术品格和道德精神,当之无愧地将载人中国先进文化的史册,昭示中国先进文化的勃勃生机。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科技委发出倡议呼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 首都女教授倡议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 学术道德建设是一项基础工程
· 北京大学:建设学术道德“法庭”
· 谈创新体系下的高等师范教育
· 东南大学:出台教师学术道德自律准则
· 学术研究: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治理学术腐败
· 不断积累经验 实现规范目标
· 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举办
· 解读“南山教育现象”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