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 综合研究
解读《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
2014-05-07    中国教育报 徐文新 俞启定

字体大小:

  如何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④

  两部委联合发力盘活涉农棋

    ——《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解读

  教育部、农业部两部委基于教育和产业高度融合的思路,联合发力,进行系统设计、体制创新,抓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个关键点,盘活了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相关的涉农专业这盘棋,通过推进四个转变,着力解决四大问题。

  教育部、农业部日前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培养方案》),这既是国家战略层面人才支撑和农民个体层面全面发展的双重需要,也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与治理能力提升密切相关,还是推动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突破涉农中等职业学校现实困境的实际行动。

  这次教育部、农业部两部委以开放、创新、务实的工作理念,基于教育和产业高度融合的思路,联合发力,进行系统设计、体制创新,抓住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个关键点,盘活了中等职业学校特别是相关的涉农专业这盘棋,通过推进四个转变,着力解决四大问题。

  第一,通过在招生对象上放宽年限,改变重点,着力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持续性问题。

  《培养方案》中招生对象的年龄放宽到“一般在50岁以下”,招生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这是结合涉农专业招生形势和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现状提出的。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专业招生71.98万人,占总数的9.54%,对比2010年的110.4万人、2011年的85.4万人,招生规模连年下降。涉农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国农业职业教育“轻农、去农、离农”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即便是就读农科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也争相“跳农门”,“80后”中农村出生的孩子80%以上没有务农经历,新生代劳动力去农离农现象严重。与之相反,随着近几年中央政策的持续利好,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很好,大量务农人员,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有强烈的接受教育培养的愿望,希望通过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学到从事现代农业的知识和技术,却由于“超龄”、不能全日制在校学习等因素,享受不到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被排除在中职学校的教育培养序列之外。

  通过这次招生对象的重大改革,精选一批在职务农的骨干人员,经过较为系统的教育培养,在提升其素质的同时,配套相应的政策,鼓励其走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化路子,拉长产业链,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促进其收入、地位的提高,逐步使从事现代农业具有职业化应有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增强现代农业职业的吸引力,培养后继者从事现代农业职业的兴趣,树立在农业领域从业创业的决心,引导青年人选择到现代农业从业创业成才。

  通过这样的教育培养设计,农民和农民的子女一起培养,兼顾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实与未来的人才需求,使新型职业农民形成梯队,使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四化同步中的现代农业发展、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新农村建设有持续的人才支撑。

  所以,在招生对象上放宽年限,改变重点,将现实紧迫性和战略前瞻性有机结合,既是现实的务实之举,也是长远的战略设计。

  第二,通过教育教学的系统改革,特别是“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安排,着力解决专业教育与产业教育的融合性问题。

  《培养方案》以坚持服务产业、农学结合、实用开放、方便农民、科学规范为制定原则,着力解决专业教育与产业教育的融合性问题。在基本学制上“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数的比例为(1︰1)~(1︰2)”,在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上提出了达到1︰2的要求。同时,在理论教学环节也采取了远程教学和分散学习的教学形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采取实验实习、专业见习、技能实训、岗位实践等教学形式,强化“农学结合”,加强与现代化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场、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产业部门的联系,鼓励学员“结合本职工作岗位进行生产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在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也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注重借助产业、行业的资源,共同“打造一支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对农民有感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建立相关专业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而且配合基本学制、教学形式上的改革,在教学管理、考试考核等方面也进行了符合“农学结合、弹性学制”原则的综合配套改革。

  这样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符合在职农民学习规律和生产生活实际,而且让全日制在校学生多接触现代农业、了解产业发展前景,便于激发后继者的学习意愿,培养职业兴趣,引导未来从业创业方向。基于产业、服务产业,同时依托产业,在保持专业性教学的同时,充分利用产业的教育培养资源,彻底克服“教室里学种田”、“黑板上学开拖拉机”的与实践、与产业脱节的低效率、缺乏吸引力的传统教学方式,规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实践环节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答问
· 两部委联合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 王守聪访谈:培育职业农民呼唤教育制度创新
· 一号文件推进农业职业教育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 农业部:完善体系为农民提供长效教育培训服务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