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研究
教育的本源是为人的发展服务
2008-11-17  中国教育报  陶西平

字体大小:

  ●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强化到为人服务的功能,这是解放思想的成果。教育要“以人为本”,但人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要从体制、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面向每一个人。

  ●教育公平应该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的公平,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给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机会。

  【作者简介】

  陶西平 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曾任北京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30年来,我国在教育功能回归教育价值本源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我们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推进教育功能本位化。

  建国以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阶段,我国经过了四次比较大的教育改革:

  第一次是建国以后,当时提出要打碎原来封建的法西斯主义的教育,建立民主的、人民的、大众的教育。这一次改革,涉及到整个学校办学体制的变化和办学指导思想的变化。

  第二次比较大的教育改革是1958年的教育革命。当时提出教育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育的政治功能开始被强化。

  第三次教育大变革就是“文化大革命”。这次进一步强化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将教育明确为阶级斗争的政治工具。

  第四次比较大的变革,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

  近些年来,人们对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功能的理解,也发生着变化。我第一次带着中国初等教育代表团到美国访问的时候,任务之一就是要了解一下美国的学校教育是怎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怎样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实际上,这也是解决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问题。从教育主要为政治转向教育的经济功能,特别是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功能,这是一个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这样一个阶段,或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停留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的认识还是容易产生局限。

  在党的十六大之前,出现了“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关系说,就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互为前提基础”关系说的提出,使我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有了一个提升:教育不仅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也要为人的发展服务。“以人为本”的提出,就是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跟为人的发展服务统一起来,最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我们的根本出发点。教育的本源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就是好教育,教人变坏就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立足于人变好的角度,这是教育最根本的东西。我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初步强化到为人服务的功能,这是解放思想的成果。

  教育要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个认识现在普遍被大家所接受。我曾与美国教育部主管基础教育的一位副部长进行过沟通,美国教育部正在落实“不让一个孩子落伍”的提法。尽管我们认识到教育是以人为本,但“人”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以人为本”要落实到具体的人,要从体制、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面向每一个人,从这一点上看,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再谈谈推进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包括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机会的公平主要是解决有教无类的问题,就是使不同的人都有接受相同教育的机会。过程公平归根到底要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要给不同学生创造适合于他们的教育。

  但是无论机会公平还是过程公平的观念,从体制和教学上说,目前还没有真正体现出来。比如“大班额”问题、“赛课”问题。有些地方认为,需要通过“赛课”出名师,赛课之风很盛,但就是不研究学生。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能够解决在教育过程当中以学生为本,面向不同的学生,使不同的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己应有的水平。

  教育公平应该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达到人尽其才的公平。起点应该是公平的。实际上只要是在起跑线上是公平的,枪一响,不同的人跑出的成绩就不一样。如果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就是拿一根绳一拉,跑得快的慢一点,跑得慢的快一点,最后大家在这根绳上都跑得一样,就是均衡发展,这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给不同学生创造不同的机会,推进教育公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是什么让我们对教育如此焦虑,有解吗?(二)
· 孩子成绩急不得,卷也没有用,循序渐进才有效
· 教育要以国计为重,民生为要
· 教育承担的是对知识的责任
· 教育的包容、公平与适应
· 如何理解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 教育的本质属性
· 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
· 教育部与北京市会商会议、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京津冀地区)在京举行
· 在教育战线主题教育大格局中带头彰显高校担当高校特色高校贡献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