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浙江教育厅长痛批:应试教育“绑架”了学生
2010-08-27    中国新闻网

字体大小:

  “‘状元热’一直是这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最热衷于追逐的现象。”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在今天召开的该省课业减负相关会议上表示,如今的应试绑架了教育,绑架了学校,绑架了学生,也绑架了家长。因此,课业减负势在必行。

  教育功利化将浙江人精神埋没

  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曾说过,浙江省只有人力资源,靠的就是聪明、智慧、吃苦、耐劳。可是现在的教育太功利,把孩子的灵气教没了。

  浙江省教育厅巡视员张绪培对此也表示,浙江能够走在前面,是因为浙江人聪明有灵气,另外是吃苦耐劳的品质。“但是现行教育提出的‘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这句话,其实和‘书中自有黄金屋’如出一辙,太过功利。”张绪培还表示,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啃老族”的出现,和教育功利化是分不开的。

  张绪培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习的动力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家长的高压,一种是利益诱导。当他们已然为了利益而读书时,面对工作时一千多元的工资,巨大的心理落差让大多数人丧失斗志,宁愿居家成为“啃老族”,“如此功利的教育会将浙江人的优秀品质给埋没。”

  “文凭时代已经过去,如何让孩子进大学后,有潜质有继续学习的动力,才是真正要关注的。” 张绪培认为,现在,超标、超时、超量、超限的超负荷学习生活,让学生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思考、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大量的课业负担,埋没了他们的个性,“以学生为本”也早已成为了一句空话。

  “学生十二小时的学习,老是加班加点,家长忙里忙外,教育死气沉沉。”刘希平说,这种一味求升学率、好学校而死记硬背的做法,反而使好多孩子埋没了才能,成为了不折不扣的“本本族”。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

  刘希平表示,应试绑架了教育,绑架了学校,绑架了学生,也绑架了家长。同时,过重的课业负担成为了应试教育的衍生物,他们掩盖了的原本应该属于孩子的空间。

  为抓减负 老师只能布置自己做过的作业

  最近,浙江省针对减负出台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其目的就是为了有效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存在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里。

  在这份通知里,记者看到,在课程设置、学生作业量、补课、考试管理、学生休息锻炼以及招生秩序上都做了明确的减负规定。

  其中,小学一、二年级不得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学生平均水平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学生平均水平书面家庭作业量每天不得超过2小时。提高作业的有效性,不准用增加作业量的方式惩罚学生。

  刘希平还特意针对学生作业量进行了阐述,老师今后布置作业,自己首先要先做,自己没做过,不能布置给学生。

  刘希平介绍说,曾经有家长“血泪控诉”孩子们的课程表时长甚至超过12个小时,学习变得很不快乐。“如今,让老师也做一做作业,就是为了让老师慎重对待布置作业,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效率,不准无休止的布置重复作业。”刘希平说。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短期内难以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 李志民:短期内难以解决应试教育问题
· 李志民: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是对立关系
· 新华社:不能让应试教育在补习班回潮
· 应试教育不改,英语纠结难消
· 校外培训调查:谁在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
· 发改委副主任:改变应试教育倾向 提高教育质量
· 给学生应试的头脑松绑为何成了高校第一任务?
· 教育部官员:功利性太重体育考试也成应试教育
· 私塾能解决应试教育弊端?替代不了学校多元化教育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