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安徽:春季高考呈“内部消化”态势
2002-01-30    

字体大小:

    合肥1月29日电(周剑虹舒继华王慧慧)

  安徽省第三次春季高考今、明两天举行,记者日前从安徽省高校招生办公室了解到,今年安徽省春季高考报考人数与往年相比明显下降,参加招生的44所高校全部是本省学校。有关人士分析指出,北京、上海等地高校未在安徽招生是使报考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安徽省春招亟需外省市高等院校的支援。

  安徽省高校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有鹏介绍说,实行春招试点的初衷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提高录取比例,为考生提供更多录取机会。在“高考大省”安徽,每年都有大批成绩优秀的考生由于秋季招生录取比例太低而落榜,春季招生是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安徽省内院校尤其是本科专业数量少、容纳能力有限,必然要通过安徽与其他省市的人才资源交流,把考生输送到外省高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现实却是,今年外省院校没有在皖招生计划,安徽省的春季招考成了“内部消化”,这对安徽省的高考改革是很不利的。

  刘有鹏告诉记者,今年春季高考报考人数约为2.5万多人,去年有2.7万多人,而2000年第一次试点安徽有近4万人报考,人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他分析原因时说,今年北京和上海的院校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来皖招生,参加招生的都是安徽省内的本专科院校,相比之下,去年有上海的3所院校,2000年北京有10所高校来皖招生。据了解,由于安徽省内院校本科专业设置较少,在师资力量、教学水平以及知名度等方面也不如省外一些重点院校,同时考生迫于当前就业领域要求普遍较高的现实而更希望考进外省院校本科专业。刘有鹏说,招生学校的限制对考生的吸引力不够已经造成春招热度下降。

  刘有鹏还指出,安徽省春季招考的生源水平是比较高的,2000年春招文科最高分为610分,理科为651分,文理科本科控制线分别为522分和521分,比1999年秋招分别高出23分、34分;2001年春招文史类最高分618分,550分以上的达118人,500分以上的达1129人,理工类最高分达到685分,600分以上的有89人,500分以上的多达4363人。本科控制线:文史类500分,理工类521分。但是由于外省院校少、各院校本科专业招生计划少,很多考生只把春招作为秋招前的“练兵”,春季招考并没有发挥出“分流考生、提高录取率”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省外院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对春招的本科招生指标显得“吝啬”?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随着春招试点范围的逐年扩大,各省市已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盘活本地的招生形势上,不再把重点放在吸收外省生源上。此外,近几年由于高校普遍扩招,本科学生人数趋于饱和,但是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导致课程、住宿、餐饮安排上出现困难。各种软硬件设施发展跟不上人数的膨胀,造成学校教学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尽管多数院校表示对春季招生等高考改革持支持态度,但实际上却力不从心。

  针对安徽省春招遇到的“尴尬”,安徽有关人士呼吁进一步扩大春招试点范围,各省市之间要加强高等教育人才交流,特别是高教水平较高地区的高等院校,应对春季高招给予更多的支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专家建议高考艺术类考试一考通用
· 广西今年二次高考有调整
· 北京春季高考只取三成 新生3月上旬入学
· 株洲出现复读生择校高峰
· 今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将稳中有升
· 怎样堵住高考招生"后门"?媒体为改革支招
· 北京春季高考划定分数线
· 江苏:今年高考部分高校可自主提出调档比例
· 新疆 高考志愿二次填报
· 今年高考作文如何备考?教育专家详解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