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研究 > 发展研究
西部开发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
2001-08-23    王根顺

字体大小: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党和国家作出了加快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这对于长期受经济发展滞后困扰的西部地区来说,是一次历史性机遇。这个重大决策具有深远的社会经济意义与政治意义。在各种因素中,西部开发的政治意义是首要的、核心的,它是21世纪中国国家利益的最高体现。所以国家对西部高等教育的支持,也必须以此为立足点,跳出常规的政策模式发展西部的科教事业,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为先导,全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西部与东部高等教育的差距

  改革开放20年来,东部与西部不仅经济方面的差距在拉大,教育方面的差距也日渐扩大,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一趋势更加明显。从数量上看,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全国有普通高校205所(台湾省除外),西部地区55所,占当时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5.4%。到1997年,全国有普通高校1022所,西部地区有205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0.0%,比1949年下降了5.4个百分点,甘肃普通高校总数也由1949年占全国总数的1.95%下降到1978年的1.6%。即从数量上说,经过近50年的发展,西部高校纵向比有了很大增加,但是横向比却拉大了与东部的差距。1998年中东部地区平均每100万人拥有1所普通高校,而西部地区则每200多万人才拥有1所普通高校,差距在1倍以上。

  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生均固定资产为26444元,东部地区几乎都高于这个水平,西部地区几乎所有省份均低于这个平均数。如果同北京高校相比较的话,贵州(15915元)、新疆(17234元)、宁夏(17906元)、青海(18861元),分别只相当于北京的33%、36%、37%、39%,甘肃为1744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6.6%,相当于北京的1/3。

  1998年西部地区的208所普通高校中,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学校34所,招收硕士研究生的87所。而同期全国1022所普通高校中招收研究生的高校为408所,西部地区有87所,占全国总数的21.6%,比全国平均数39.6%低18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研究生在校总数为198885人,甘肃高校在校研究生2095人,占全国总数的1.05%。西部高校不仅硕士研究生布点少,招收数量也很少,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布点就更少了,甘肃高校的20个博士点,兰州大学就占了14个,而至今青海、宁夏、贵州的高校还无一个博士点。

  从重点院校来看,1954年第一次确定全国重点大学6所,西部一所没有,1995年确定兰州大学为全国重点大学,1959年指定11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东部10所,西部只有1所(西安交大);60年代又追加了48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西部只占了6所;80年代初全国重点大学累计98所,其中23所在北京,上海8所,江苏8所,湖北7所,湖南、广东各4所,四川9所、陕西6所,甘肃1所,即华北28所、华东25所,中南15所、东北13所、西南10所、西北7所,整个西部地区,占全国重点大学不到1/5,而西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

  从"211工程"来看,东部69所,中部15所,西部17所。全国有5个省份没有"211工程"学校,除海南省外,其余4省区均集中在西部(分别是西藏、贵州、宁夏、青海)。6所进入"211工程"的师范大学,全在东部。

  按照大学在校学生数占人口总数比例排序,最后11名中西部占了7名。

  国家人事部部长宋德福曾说,中国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9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10,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人才流失日趋严重。国家数十年来在西部积蓄起来的人才,随着东西部差距的拉大,流失的速度亦在加快,而且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流失更严重。仅1996年调离甘肃高校的人员就达110多名。有人说,这10多年来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据我们调查,目前兰州大学在任的50%以上的青年教师有流向东部的意向。原因很简单,就是日益拉大的经济收入。受过同样高层次的教育,获得同样高的职称,在东部一般高校可以拿到高出西部重点高校--兰州大学工资待遇的3~5倍。兰州大学教授月收入不抵东部高校讲师的收入水平。加上教育部最近对11所大学的重点投入,以及这些高校的高档次补贴制,用不了5年时间,西部高校优秀人才,中青年学术骨干,甚至有学历的青年教师将有50%以上流失。西部高校正面临着人才断层,无法生存的困境。人才的大量流失对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后果更严重。今天的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核心、以人力资源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人才都跑光了,即使有再多的项目、再丰富的资源又有何用?

  近10多年来主管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无疑在有意无意地拉大东西部高校的差距。如"211工程"立项、重点实验室建设、"基地"建设、研究生学位点评审,甚至生均经费拨款等政策执行的结果,把50年代初国家宏观调控基本平衡的局面又打乱了,造成新的不平衡。公平竞争,以实力为标准,以软硬条件评价指标为理由的说法,是无法解释国家政策行为的。如果以此为标准,那么50年代的兰州大学只可归为三流大学,以重点大学标准来衡量,哪一项都不够格,但国家不是照样把它确立为部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了吗?

  二、关于大力发展西部高教的政策建议

  1.关于政策与观念

  (1)政策导向与观念转变由于东部地区已完成资金积累过程,并有优越的软硬环境,完全有自我造血能力,加上地方政府对教育的大投入,教育部只需要对东部部属高校进行正常性投入即可。各种优惠投资如"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重点院校建设"以及以后出台的有关政策,只给予政策即可。只要政策到位,建设资金基本不成问题。把有限的"211工程"的绝大部分乃至全部集中投向西部大学。这既是一个政策导向问题,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

  今后一段时间内,凡教育部出台的政策,都应优先考虑西部高校的发展与建设。

  有学者提出:"改革开放之后,高等教育领域的重点建设项目, 211工程 仍然没有向西部地区倾斜,显然沿袭了过去的做法,如果这项工程如期实施,将恶化西部与东部之间的不平稳状态,限制西部地区人力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进而牵制西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国家教育部有关主管部门在西部开发问题上首先要树立西部为先的观念,即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站在国家的利益、政治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才会制定出对西部高校有利的政策,才会有助于国家对西部开发中教育的先导作用。

  (2)变效益为先为向西部倾斜市场机制是效率优先的机制,这种机制很容易导致"贫富"差距。因此,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政府的作用不是与市场机制正向叠加,加剧贫富差距的扩大,而是应该在保障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收、金融、财政乃至行政手段,逆向调节,有效地缩小市场机制产生的地区之间在经济科学技术和教育等方面的"贫富差距"。

  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数年的发展史,以及为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所采取的一切政治的行政的措施都证明了政府在缩小地区差距中的绝对主导作用。据此,我们建议,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放力度要加强。在未来若干年的国家重点建设计划中,应优先保证西部高校发展。为了确保投资到位,甚至可以单独设立"西部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项目。

  2.国家应加大对西部高教的投资力度

  国家应把近5年每年对教育经费增加的1个百分点的50%都用于西部和发展高等教育。例如1998年甘肃高校毛入学率为3%,比全国平均值要差1倍以上,甘肃将2010年高校毛入学率定为12%,在现有基数上翻了两番,即如果甘肃省未来10年不增加高校的话,17所普通高校在校生翻两番,也只能达到12%的目标。因此兰州市提出国家支持建设新高校是一项十分紧迫的要求。因为以每100万人拥有1所普通高校为目标的话,甘肃既是西部高校最少的省,也是全国最少的省份。人均财政收入不仅远远低于陕西、四川、重庆、云南,而且也低于宁夏、青海和新疆。兰州是我国地理几何中心,是西部工业重镇,也是西北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科技文化中心之一,有关专家学者经调研后认为,兰州是西部开发中最重要的发展极,最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和开发。因为陕西和四川(包括重庆)自我造血功能比甘肃要强得多。 其一,建议国家扶持甘肃兰州新建5所普通高校。其二,建议国家投资扩容甘肃现有高校。据1998年统计,甘肃17所普通高校加上成人高校在校生共有6万余人,普通高校校均规模3000余人,成人高校校均规模不足2000人。如果2010年甘肃要达到22所高校和15%毛入学率,一是新建10所高校(以还历史欠帐),校均规模达8000人,二是新建5所高校,校均规模10000人以上。而要达到上述两个指标,甘肃省财政无法投入,只有依靠国家,依靠教育部。如果国家和教育部在西部大开发中,不能像50年代那样大力支持兰州大学,不仅国家在西部尤其是西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布局要受影响,而且将严重阻碍西北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因为兰州大学是国家50年代放在西北地区的唯一一所部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这不是50年代兰州大学水平有多高,而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因为兰州大学在国家西部开发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东部高校无法替代的。如干旱农业、冰川冻土、戈壁沙漠、高原物理、大气物理、草原生态、重离子物理、原子核物理及核技术、石油化工、敦煌学、西北史地、第四纪冰川、中亚史、伊斯兰教史、中国古代文明史等许多学科领域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东部高校发展这些学科受到地区环境的限制。兰州大学与中科院兰州分院联合成立的"西部资源环境开发研究中心"就是西部资源环境研究的国家基地。

  如果兰州大学每年能得到国家2~3个亿的重点支持,10年后,其综合实力可5倍于现在的兰州大学,相当于国家和甘肃10年内新建5所兰州大学。所以我们建议,西部开发,国家和教育部应专门立项,重点支持建设2所这样的大学,西北的兰州大学和西南的四川大学。因为综合大学的多学科性及其新学科的再创造能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是其他类型院校无法比拟的。我们不否定国家对东部(少数)和西部(个别)高校已确定的建设方案。此项建议只是针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需要而提出的。国家各部委针对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已开始实施,教育在西部大开发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应该有重要大举措出台。

  3.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具体措施

  (1)加强西部高校"211工程"建设幅度

  西部各省中宁夏、青海、贵州、西藏没有"211工程"立项建设高校,希望国家在西部高校发展建设中转变观念,放弃水平实力优先、效益优先的传统思路,改之扶持、支持西部有更多的高校(即便比东部条件要差)进人"211工程"立项建设学校。除了使西部没有"211工程"立项建设的4个省区都有一所外,甘肃省、新疆、云南应至少各再增建一所。用国家"211工程"建设的第二批经费的80%,甚至全部经费投资西部。

  (2)"基地"建设向西部倾斜

  今后凡国家和教育部出台建设的"基地",不管是文科、理科,还是其它方面的,都应是西部高校优先。首先数量上要超过东部平均值,其次"基地"建设经费的60%给西部高校,中部给30%,东部给10%或给政策自筹。

  (3)优先考虑在西部高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开放实验室

  目前高校中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开放实验室90%以上在中东部。今后凡与国土资源环境发展研究以及与西部开发密切相关,又具有地域特色和当地工农业所需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开放实验室建设,全部放在西部高校。某些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也可在条件较好的西部高校建设,用行政手段来调节国家科技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4)首要考虑西部高校重点学科建设

  目前已有好些年没有审批国家重点学科了,建议审批国家重点学科,除了学校具有一定的基本条件外,主要看特色与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贡献。因为过去有些评价指标缺乏科学性。

  (5)有目的地加快西部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

  西部高校研究生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学位点数均不及全国的1/5,与东部比相差就更大了。这与西部开发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极不相适应。建议今后国家和教育部扩招的计划内指标(即带有财政支持的)全部放在西部高校,东部高校可给名额,但经费自筹,即建议2000年研究生扩招30%的名额,西部高校可增至40%,并且全部是计划内指标。放宽对西部高校研究生学位点,尤其是省内没有建立学位委员会高校研究生学位点的审批权,扩大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以吸引高层次人才到西部高校搞科研。

  (6)增加部属高校人均经费投入

  针对西部高校所在地区软硬环境差,地区经济薄弱,无力出台强有力的政策的现状,以及西部许多大学享受不到地方出台的优惠待遇等特殊情况(在部属西部高校最突出),教育部应在西部大学人均经费分配上,高出东部高校平均值50~100%,并且应随着今后学校规模世┐螅??淹?仍黾樱?灾鸩轿榷?讨肮ざ游椋?绕涫鞘ψ识游椤H绻??摇⒔逃?坎徊ψ?睿??谀谖鞑看笱Ы讨肮さ氖杖肽延薪洗蠓?仍黾印W钪彰媪俚氖墙淌Χ游榈母?现亓魇В?酥林星嗄暄?豕歉珊脱?醮?啡说娜?苛魇АU庵趾蠊?撬?膊辉缚吹降摹?
  (7)增加生均教育经费

  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大学生均拨款和整体教育事业费拨款均低于东部同类高校。针对此事,兰州大学曾给部领导谈过多次,在"211工程"立项建设时,朱开轩主任来兰大曾拨了一笔专款,作为补偿。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我们建议,从2000年开始,教育部对西部教育事业费拨款,总额要超过东部同类高校的20%,即要高出现拨款总额的50%。学生生均教育事业费,2000年达到东部高校平均水平,2000年以后高出东部高校平均数20%,并且随招生规模扩大同比增长。

  以上7项具体建议中的6条,属于小规模、小投入的政策性建设,教育部甚至下属司局就可以进行调整和协调。重点建设较大规模投入(比北大、清华还是要小)的第一条建议,教育部自己可以支持,也可以向国家以西部开发的名义,申请专门立项支持。

  总之,国家和教育部出台的对西部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政策,必须以立项的形式,以法律作保障,进行大幅度调整,实行"西部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制定西部大开发中有关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教育优先发展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