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专题 > 清华百年校庆 > 清华建筑
春华秋实--清华见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
2011-04-20    北方网-天津日报

字体大小:

  清华之于菁菁学子,是说不尽的仰慕与崇敬;清华之于中国教育,是九十余载的辉煌与厚重。冯友兰尝言:“清华从游美学务处发展到现在,其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过程,是中国近代学术走向独立的过程。清华校史不仅有一校的意义,而且是反映中国近代学术逐渐走向独立的历史。”

  的确,九十六个春秋,这一座人文荟萃、毓秀钟灵的清华园,在跌宕起伏的历史中经历了一次次凤凰涅槃的重生,在无数的“光荣与梦想”中见证了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沧桑历程。

  知耻而后勇——初创时期

  清华的诞生,最初乃是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而办起的留学预备学校——清华学堂。在美国,又通常叫做“赔款学校”。清华的“乳名”带着国耻的烙印,然而沉重的起点却书写了一段“痛苦与骄傲交织”的历史。

  1911年4月1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急于向西方学习的清华人几乎是“把美国的学校整个搬到清华来”。这也成为学校追求的目标:从学校设施、管理体制到对学生的培养,无一不是美国式的。校园内所见之“四大建筑”,即图书馆、大礼堂、体育馆与科学馆,都是根据美国工程师的图纸建造起来的;学生所研习的各门功课,也主要是根据美国中学及大学课程内容而设置,包括全英文讲授的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课程。在学校范围内,英语代替了汉语,除了少数几门国学课是用汉语讲授外,其余的大部分课都用英语讲授。学校的行政会议、报告、期刊、校长或中外名人在学校的讲演、学生自己组织的辩论会等也都采用英语。更有甚者,早期的清华学校的校歌也是由一位美国女教师写的英文歌词。难怪乎,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参观清华之后有“清华恰像一个由美国移植来的大学校”之叹。此言是褒是贬,颇具玩味。

  因为,任何一个学校都需要创造并拥有一种属于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的,而非从属的,她是遭遇艰难曲折时迸发出的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奋斗力。当洗刷国耻的迫切与热忱回归到理性的审视与思考,清华人开始寻找着一种属于清华的精神,探寻一条学术独立之路。最具标志性的,是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作的《君子》讲演,他借用《周易》中的话提出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勉励清华人“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此后,清华学校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并将这八个字刻于校徽之上,永久流传。时至今日,这八个字仍是清华校训,师生以此自律,视其为“清华精神”之精髓,代代相传。

  从1913年10月清华送出去第一批留美生到1929年清华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学校先后选送留美生总计1099人,还有各种津贴生、官费生以及“袁氏后裔生”549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学成回国,并成为我国各界,特别是科学、文化和教育界的栋梁之才。侯德榜、金岳霖、吴宓、陈达、茅以升、叶企孙、陈岱孙、闻一多、潘光旦、梁实秋、梁思成、顾毓、周培源、高士其、王力、马寅初等就是杰出的代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清华团队揭示基因信息如何利用细胞形成组织空间形态
· 清华“石墨烯人工喉”技术帮助语言障碍者重获新“声”
· 清华团队实现高分辨生物分子异构体分析研究
· 清华的写作课是怎么教的?
· 联合清华、北大,集成电路高精尖创新中心成立
· 中国盛产博士却出不了一位大师?高校学者热议!
· 清华的317亿经费到底是谁给的?
· 清华将成立求真书院,保障丘成桐数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开展
· 清华团队发Nature,新一代加速器光源亮相
· 清华获国际首届深度元学习挑战赛冠军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