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海外概况 > 其他国家概况
非洲发展高等教育将有“大手笔”三大行动启动
2011-02-15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据世界大学新闻网近日报道,非洲高等教育将在2011年迎来重要时刻,三项规划多年的重要行动有望在今年启动。这三大行动分别是:建立泛非大学、非洲高等教育与科研空间以及非洲内部的大学质量等级制度。尽管面临各界质疑和重重困难,非洲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心已经显露无疑。

  建立泛非大学

  泛非大学(Pan-African University)是一所面向整个非洲、跨越国界的高等教育与科研机构,创立的目的是提升非洲在重要科研领域的影响力,以及为非洲最优秀的大学及研究生提供教育与研究机会。这所大学将由东非、西非、北非、南非、中非等非洲5个区域研究院组成。该计划由非洲联盟于2008年提出,由于政治原因曾一度搁浅,现在又有了新的进展。除了南非和北非的泛非大学研究院地点没有确定外,其余地区的地点都已确定。

  世界银行对泛非大学的可行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结论是泛非大学是一个很特别的概念,但在运转过程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在平衡利益相关者各方利益的问题上。

  泛非大学的经费来源将由三种渠道构成,经费的1/3由五大研究院的所在国负担,1/3由非洲联盟负担,另外1/3由所谓的“领导伙伴”负担。目前,位于肯尼亚的研究院已经获得日本、德国等“领导伙伴”的支持,位于喀麦隆的研究院得到了瑞典的支持。作为南南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印度表示愿意为在尼日利亚建立的研究院提供支持。 

  非洲高等教育空间

  非洲高等教育的另一个重要进展是建立非洲高等教育与研究空间(African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Space,以下简称非洲高等教育空间)。非洲高等教育空间的概念是在2009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并得到了非洲联盟的支持。2010年12月,非洲大学协会在加纳首都阿克拉举行研讨会,论证这一概念的可行性和实践方式,肯定了非洲高等教育空间创立的重要意义。

  非洲高等教育空间的概念主要受到欧洲高等教育区概念的启发,但这不意味着非洲要完全学习欧洲的模式。毛里求斯大学前任校长、非洲大学协会前任秘书长古拉曼·莫汉德海教授解释说:“我们使用空间这个词是因为与区域相比,空间更能体现开放性和较少受到束缚的特点。”

  非洲高等教育空间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各国大学合作教学和研究,提高非洲高等教育机构的实力,通过非洲范围内的学历互认促进师生流动,进而促进学术力量的整合。

  阿克拉会议上,各国大学校长指出,由于非洲国家间的巨大差异,建立高等教育空间将会遇到多元化与统一化等诸多挑战,但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莫汉德海指出,目前非洲的区域性实体越来越多,该“空间”可以先从区域性的高等教育协会开始,加强协会间的合作,再逐渐扩展到整个非洲范围。 

  非洲质量等级机制

  非洲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项重要行动是非洲质量等级机制(African Quality Rating Mechanism)的确立。该机制是针对现存的全球大学等级排名机制完全忽视非洲大学,未能把非洲的特殊性考虑进去的问题而建立的。

  非洲联盟委员会的项目负责人指出,非洲质量等级机制是一个大学分类制度,而不是大学排名制度,所使用的标准不仅仅是大学的科研成果和出版物。大学的类别评定由非洲各大学自愿参加,大学填写并提交相应信息,评估由非洲联盟委员会完成。去年,非洲地区有34所高校参加了试点数据收集评估,今年非洲联盟委员会将发布大学分类报告,公布这34所大学的现状及改进建议,并在更大范围内推进非洲质量等级机制的建立。

  此外,非洲联盟将从2011年起设立一项非洲跨国学习奖学金,用于支持非洲各国研究生在非洲范围内的跨国学术交流。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