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管理体制 > 高校收费
高招,还有一种不公平!
2001-09-20    孟波

字体大小:

  继前、去年之后,高招"倾斜的分数线"今夏再度成为人们"声讨"的对象。其"分数面前,人人不等"的做法受到媒体和舆论的强烈批评。

  其实,高招除了分数线的不公平之外,还有一种不公平。这就是收费的不公平。在笔者看来,这种不公平要远比前一种不公平为害更烈,更值得我们关注。遗憾的是,人们一直专注于对前者的声讨,却忽视了对后者的关注。

  高招分数线是一条倾斜线,其不公平显而易见。而每个高校的收费线则是一条水平线。以今年的学费为例,北大、清华每年为4800元,复旦5000元,上外10000元。这些收费标准线,表面看起来全国"人人平等",然而其背后却隐藏着极大的不公平。

  现在,我来解释为什么不公平。先举个例子。众所周知,国务院对农民负担有明确规定,一律不得超过上一年农民纯收入的5 %。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在全国划一条线呢?比如每个农户一年800元,这样岂不是"全国统一收费,农民户户平等"了吗?其实恰恰相反。因为全国各地农民收入差距是很大的。高的地区可达上万,低的地区不足千元。如果一律缴800元,对那些低收入农户就显得极为不公平。而现在采取相对的比例5%,收入高的多缴一些,收入低的少缴一些,既公平又合理,农民十分欢迎。当然有些地方巧立名目乱收费引起农民不满,则是另一个问题。

  现在,全国所有的高校在收费时一律采用一条线,表面看来"人人平等",但是只要对比一下我国地区和城乡的收入差别,就能看出这条收费线是何等的不公平。

  第一、2000年全国35个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第一位是深圳,第六位是北京,分别为21577元和10350元,他们大约分别是最后一名西宁(5326元)的3倍和1倍(2001年3月14日新华社电)。

  第二、2000年11月7日中新社报道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仅有城市居民的3成。

  现在我们计算一下,如果一名西宁的学生上北大或者清华,那么他一年的学费就占去其父母一年收入的近一半,如果再加上生活费、教材费、军训费、上机费、实验费等费用,估计有一万元,这意味着他要几乎要花掉其父母全年的收入。而如果这名考生来自农村,那这个账就更难算了。

  地区和城乡收入参差不齐,高招收费线却整齐划一,这公平吗?有什么理由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和经济发达地区支付同样的学费呢?明明不该倾斜的分数线,一直在倾斜,而从道义应该倾斜的收费线,为什么又没有倾斜?无法想象,当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好不容易跨过"倾斜的分数线",马上又面临另一道更难跨越"收费线"时,他们将做何感想。有一点很清楚,面对倾斜的分数线,他们还能以超人的努力来应对,而面对高高的收费线,他们除了慨叹贫穷还有能何作为?

  如果说第一种不公平对北京等地以外的孩子来说,只是加大比赛难度的话,那么第二种不公平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则无异于比赛取胜之后却被取消了上台领奖的机会。

  这两年,随着收费的大幅度攀升,高校收费的不公平已日益凸显。现在,你只要随便在互联网搜索引擎里键入"贫困大学生"几个字,就能得到很多让人心酸和掉泪的故事。

  好在有关方面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采取了助学贷款、组织社会捐助等措施,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助学贷款常常因手续繁琐等原因落实不到位,社会捐助更是杯水车薪。如果高招收费政策不做根本的改革,恐怕"落泪是金"的故事还要上演。毕竟中国目前60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里,将近六成来自农村。

  日前,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专家魏新说:"如果在制定高等学校收费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居民的承受能力,没有有效的帮贫助困措施,由此产生的高等教育机会竞争的不公平将会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但愿这不是危言耸听。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