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均露,原国家计委科技司司长、发展规划司司长。
建设CERNET要敢为天下先
建设CERNET要敢为天下先
—— 原国家计委科技司司长姜均露
引言 
引言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先行者与创新者,25年来,CERNET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用户,也为中国互联网技术培养了第一批研究者和建设者,带动了我国科研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深刻变革。
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不想被淘汰,仅仅跟随是不够的,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远。作为CERNET启动的直接参与者和决策者,原国家计委科技司司长、发展规划司司长姜均露在谈到CERNET启动时,感慨地说:“通过创新,我们把CERNET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障碍突破了。如果没有创新,是坚持不下去的。”
抓住机遇,打下坚实基础
抓住机遇,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教育网络》:
回顾当初CERNET建设的时候,您都有哪些难忘的经历?
姜均露:
谈到CERNET的建设就离不开那个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形成了一系列政策和观念的更新,国家开始认识到经济发展一定要依靠科技,科技一定要面向经济建设,这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和国家在治国理政方面非常重要的观念进步。
当时正是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我国的国民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逐步由外延型扩大再生产转向紧密依靠科学技术的内涵型发展道路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进行科技管理,不少政府部门在组织结构上都作了相应调整。当时的国家计委,也专门成立了科技司,开展了一系列科技扶植工作,如组织科技攻关、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这些工作都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可以说,如果当时没有这样专门的科技主管机构,很多科技管理工作是难以贯彻落实和快速发展的。
如何发挥科技 “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一方面是重视科技,把“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贯彻落实下去;另一方面,通过国家重点、重大科技攻关的组织来持续推进下去。如当时清华大学、中科院等机构都建立了大量的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基础研究。
国家计委的科技工作方针立足于为专家服务,包括三个方面:方向技术、关键技术和大生产技术。方向技术是指符合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求,但不强求是否处在发展前沿的科学技术。我们强调科技发展要适度超前,其目的就是使科学发明更加便捷和快速地实现向技术革命的转化,着重解决技术上的可行性问题,把科学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技术指的是产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核心主导技术,目标是推进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大生产技术是在创新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工业化、集成化,加速形成完整配套的生产技术体系。
在上述背景下,国家瞄准当时国际领先的互联网技术方向是正确的,国家计委将其作为重点项目超前安排,并且是当时最大的科技攻关项目之一也是富有远见的。
1995年,我曾经在某次论坛上发言指出:“中国的崛起是历史必然。我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视观众,并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电话用户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用户,中国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必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只要我们抓住这个机遇,迎接挑战,就有可能用较短的时间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未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世界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我认为CERNET的建设抓住了历史机遇,虽然承担的任务很重,但却真正带领我国走向了世界,为我国信息产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教育网络》:
为什么选择和教育部一起来建设CERNET?
姜均露:
上世纪80年代末,互联网是信息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要的新生事物,是一种方向性的技术。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有能力来促成CERNET这个项目的单位,一个是中国科学院,另一个是国家教委。当时国家计委专门组织了论证会,中科院和国家教委分别提出了方案,由专家进行评审。结果两者在伯仲之间,评审分数仅仅相差零点几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讨论,我与时任国家教委科技司司长左铁镛同志进行了沟通,通过他与国家教委领导和党组进行了认真讨论,决定由国家计委和国家教委两个部门共同建设CERNET项目。
双方决定,第一,内部遴选和确定一批大学参与CERNET项目;第二,确定清华大学为牵头单位。这样重大的科研项目,群龙无首不行;第三,选择一批有志向的年轻骨干人员来承担这项任务。为此,专门成立了CERNET管理委员会,后来又成立了CERNET专家委员会,包含吴建平、李星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专家由此参与到了CERNET规划和建设工作中来。
1994年,国家计委“特急”批复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由国家教委主持,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承担建设。具体要求是“一年一变化,三年上台阶”。实际上,在第三年的时候,很多大学都接入了CER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示范工程”建设项目提前完成国家验收,并且获得验收专家的一致好评。
顺势而为,CERNET未来可期
顺势而为,CERNET未来可期
《中国教育网络》:
您认为CERNET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姜均露:
当年针对CERNET的建设,国家提出分两个阶段,分步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怎么走”,要求到1996年,建立主干网络和国际联网,完成网络中心、区域网络中心、网络管理和初步的网络应用;第二阶段也可以用三个字概括“走到哪”,要求到2000年,建成各地区网络连接,全国大部分高校完成网络接入,为高等教育提供丰富的网络应用资源。
1995年12月,CERNET示范工程通过国家验收。我认为当时CERNET实现了“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用较短的时间赶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要求,我们对CERNET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在中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是国家行为,否则就会走弯路。因此,CERNET建设必须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推动计划、政策、资源等多个方面的统一协调,获得广泛支持,才能够持续发展。CERNET建设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适应国家科技进步的整体规划,方向对头,参与建设的各个高校志同道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以说,CERNET初期的10所大学是和而不同。各高校对于互联网发展的大方向完全认同和拥护,对于项目重要性的认识也高度一致;同时,各个学校在工作中又各有所长,在CERNET的建设中做出了各自的突出贡献。因此可以说,CERNET项目让各高校真正地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力量都贡献和发挥出来了,CERNET的成功是所有参与高校的成功。
《中国教育网络》:
您如何评价CERNET最初的建设者?
姜均露: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涌现出很多默默无闻的英雄人物,他们对国家的贡献非常大。其中信息技术工作者在推动社会的进步方面尤为突出。
吴建平同志在互联网领域无论是业务发展还是学术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又于最近入选了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可谓实至名归。
在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技术研究领域,李星同志带领科研团队做了非常多的基础研究,很多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在技术创新方面非常成功。
这些科技进步不但推动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效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互联网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些成就的取得,CERNET建设者功不可没。
互联网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25年来,CERNET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因此,发展互联网就要坚持发展的眼光,发展CERNET就要敢为天下先。希望CERNET盯住互联网领域的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加速下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的研究,继续在国家IPv6规模部署的行动中发挥表率作用,为中国从互联网大国走向互联网强国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CERNET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