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评选,随着5月23日有效候选人名单的公布,拉开了序幕。
在地学部的名单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再度跻身其中。两年前,他首次通过单位推荐成为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选人,但未能进入下一轮。
相比之下,2010年4月28日,他正在辽宁朝阳野外考察,“意外”得知了自己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消息。“我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周忠和对中国青年报说,“当选后我才知道,自己原来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提名过候选人。”他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12位当选外籍院士的中国大陆科学家。
推荐阅读:人大版2011年中国大学50强榜单
推荐阅读:人大版2011年中国大学高考招生50强名单
推荐阅读:人大版2011年中国大学文科招生50强名单
推荐阅读:人大版2011年中国大学理科招生50强名单
推荐阅读:中国工程院是个什么院? 院士人数翻几翻
推荐阅读:中科院公布新增院士有效候选人名单 最年轻40岁
推荐阅读:工程院候选院士名单遭疑 央企高管政府高官在列
“很多科学家并不清楚院士增选的流程到底是怎样的,其实这并不是有意为之,”现任《科学》杂志主编、前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特表示,“选举的环节确实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度也反映了学术界的一个共识:不能让任何个人或者小团体对选举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中国院士选举可能是世界上审查最严格、形式最民主同时成本最昂贵的院士选举
和周忠和一样,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常孙阳得知自己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消息时,“感觉自己被惊喜砸晕了,因为我压根儿不知道自己被提名这回事。”
“我当时正沉浸在一道数学命题里。”2009年,她在后哥特式建筑的办公室里接到了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数学专业委员会主席的电话。对方说:“欢迎你成为我们的一分子。”
能够荣获美国科学家的最高荣誉之一,常孙阳的喜悦并不夸张。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与兄弟机构美国国家工程院和医学研究所以及三者的常设运行部门——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构成了“三院一会”的国家研究院体系。截至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共有2113名院士,418名外籍院士,其中将近200人荣获诺贝尔奖。
不同于中科院,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都会增选院士。选举过程首先从提名候选人开始。2005年,阿尔伯特在《通向院士之路》一文中解释说,正式提名只能由院士提交,提名材料包括候选人的简历、一份250字左右的概述候选人学术成就的说明——也就是当选理由——以及数量不超过12篇的代表性论文和著作。
“是谁推荐的我,我丝毫不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所研究员李爱珍说。2007年,她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荣誉的中国女科学家。
这恰恰反映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选举流程的特点,信息透明仅限于院士评委团体内,对外界则保密得严丝合缝,蒙在鼓里的反而是最后的当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