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姐姐,拜托拜托,你快帮我找找人,看能不能托托关系。”电话这端,赵瑞玲的声音十分急切。她正为孩子入小学的事求人帮忙。
“某某小学正招特长生呢, 赶紧报名去,再晚就来不及了。”撂下电话,赵瑞玲就怀揣孩子的简历直奔电话中的学校而去。
同事们对赵瑞玲最近的行径已经见怪不怪了。春节前,赵瑞玲就已经为孩子做了一份5页纸的翔实简历。这让几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同事十分不解,在他们看来,简历是和找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赵瑞玲懒得跟他们解释,心说:“别看你们现在笑我,等你们有了孩子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过年7天假,赵瑞玲哪儿没去,就待在北京:整天 “东奔西跑”“挖空心思”地找人、托关系,目的只有一个——为女儿找一个好点的小学:名校是首要条件,“因为只有名校师资才有保证”;其次要离家不能太远,“方便接送”。
算下来,赵瑞玲已经托了不止10个关系,其中一个关系告诉她,西单附近的一所学校可以进,但要先交15万的赞助费。赵瑞玲的老公一听就急了:“上个大学也用不了这么多钱啊,有必要吗?”但是赵瑞玲不这么想:无论有多难,无论花多少钱,一定要让孩子上好学校。
赵瑞玲的例子,只是这个春天里为孩子上学而着急的家长们的缩影。择校成了这些家长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甚至全部。赵瑞玲感慨:这托人、找关系真是折磨死我了,我天天处于焦虑状态,我的孩子啥时才能享受公平教育呀?
———— 家长声音 ————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记者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这股择校风已经蔓延到幼儿园。“你家孩子将来在哪儿上幼儿园”成了父母们见面时的必聊话题。记者的一位家住望京的妈妈级朋友“未雨绸缪”,孩子还没出生,就早早复印了一份望京幼儿园大全,这份“大全”上详细地记录了望京的公立、民办幼儿园,包括幼儿园的地址、联系电话、往年收费金额、家长们体会等。其中收费金额一项从每月几百块到四五千块不等。孩子9个月大时,这位妈妈又托熟人到附近一家较有名气的幼儿园报名占位,准备先上这家幼儿园的托班,“这样才能保证3岁后顺利进入这家幼儿园的小班”。用她的话说就是: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上不了好的小学;上不了好的小学就上不了好的初中;上不了好的初中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上不了好的大学;上不了好的大学就找不到好的工作;找不到好的工作一辈子就算完了。
更有甚者,为了上个好点的幼儿园,已经准备就近置房了。一位妈妈听说望京大西洋新城小区里的幼儿园是北京师范大学办的,教育质量不错,已经准备在这个小区买二手房了,她的理由很简单:“这也是被逼的,我朋友的孩子托人进了蓝天幼儿园,光赞助费就交了5万。大西洋新城里的幼儿园只对本小区业主优先。”而北京刚刚出台的限购政策对她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
难怪一位家长无奈地说:“现在上个幼儿园,拼的就是家长的能力和财力,毕竟谁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