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新闻
特写:永不言弃——写在汶川大地震百日之际
2008-08-21  新华网  海明威 冯昌勇

字体大小:

  汶川大地震,同胞遇难、家园被毁、山河改观。

  在地震发生后的100个日日夜夜里,13亿中国人心手相连,共度时艰。

  8万多名同胞从废墟中被成功解救、9万多名地震伤员在第一时间得到精心救治、1000多万名失去家园的受灾群众在短短3月内便得到安置……

  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因为我们决不言弃!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难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13亿中国人在大灾难面前的空前凝聚之力,已经被这24个字生动阐述。

  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是我们重建路上的强大动力、也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思想财富。

  8万同胞得救

  小男孩郎铮从废墟中被解救出来后,庄严地向救援者敬礼;女职工卞刚芬从倒塌的工厂楼房内被“刨”出来后,用尽浑身气力喊出“谢谢你们!”

  “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5月13日上午10时许,正在四川绵竹成都小学救援现场的19岁消防战士荆利杰在得到余震危情撤出命令时,哭着这样大声喊道。

  再救一个、多救一个!绝不放弃、绝不抛弃!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大地震发生伊始,全国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就得到了最高指示。

  向汶川进发!挺进、全速挺进!救援、紧急救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先后赶赴四川指导抗震救灾。部队、各省区市的救援力量陆续向着震中紧急集结。数日之间,13万官兵云集灾区。一支支救援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奔来。

  生命的大救援在废墟间紧张进行。119小时、150小时、172小时、216小时……废墟下生还的记录一次次被刷新。据总参谋部报告,截至8月18日12时,抢险救灾人员已累计解救和转移1486405人。其中,从废墟中抢救出幸存者83988人。8万多同胞被救生还,这样一种不放弃,是对生命的最大尊重!

  尊重每一个生命,还体现在第一时间对地震伤员的精心救治。地震发生不久,大量的伤员就迅速将成都、德阳、绵阳、广元等地医院挤满。医疗资源紧缺、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统筹全国的医疗资源,适度分流、转运、收治受伤群众。

  据卫生部报告,截至8月18日12时,因地震受伤住院治疗累计96542人(不包括灾区病员人数),已出院92533人,仍有1340人住院,其中四川转外省市伤员仍住院552人,共救治伤病员3813143人次。

  5月19日,全国哀悼日第一天。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为在自然灾害中遇难的中国公民低垂。13亿人一同低首,为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

  力克次生灾害

  人们在短时间内将很难忘记“唐家山”和“堰塞湖”这6个字。

  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山川、改变了地貌,造成各种次生灾害陡然增多。刚刚从地震恐慌中得到喘息的人们又开始面对新的威胁。

  “决不让次生灾害夺走一个人的生命!”党中央、国务院迅即决策!

  面对次生灾害,必须立即迎难而上,绝不放弃!

  唐家山堰塞湖,一个超过2亿多立方米库容的“悬壶”,在130万人的繁华城市“头顶”悬吊,随时可能倾盆而下。水利、地质、地震、气象、武警水电部队……全国顶尖技术力量迅速集结,根据研判的三种溃坝结果,制定科学的排险、避险方案。

  快!快!快!把导流渠掘得比施工方案更深、用爆破把泄流时间提前约20天……6月10日,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最大保障!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堰塞湖、防疫、山体滑坡……在汶川地震发生后100个日日夜夜里,中国人通过科学预防、科学处置,坚持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原则,成功排除了一次次险情。

  截至目前,在四川全省震后形成104处堰塞湖中,已有75处堰塞湖排险,17处基本排险,1处险情降低,3处正在排险,8处正在研究排险措施。

  截至目前,在重灾区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9322处,使118万人走出灾害威胁的阴影。四川全省1997座震损水库的应急处置全部完成,无一震损水库在汛期中垮掉。

  截至目前,四川省没有发生一起与地震相关的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灾后无大疫的庄严承诺得到兑现。

  1000多万人的安置奇迹

  8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3个月之际,四川省政府郑重宣告,因地震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的1000多万受灾群众已经基本实现过渡安置。短短三个月,就让为相当于世界上一些国家人口总数的人群找到了过渡居所,这一速度堪称奇迹!

  从应急帐篷到过渡安置,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灾区人民的居住问题挂在心上。5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前往浙江湖州的帐篷生产企业,实地考察救灾帐篷生产情况,鼓励企业加快生产。全速生产、紧急调拨!地震发生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全国就已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100多万顶、被子470多万床、衣物近1400万件。受灾群众有了临时躲风避雨的栖身之所。

  但是,住帐篷不是长久之计。如何让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的群众安全度过今冬,又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

  板房!板房!为受灾群众建造活动板房!这边还在搭建帐篷,那边一车车的板房建材就从全国各省市源源不断地向灾区运来。

  5月26日,党中央作出“建立对口支援机制”的决定。27日,国务院明确提出:“实行一省帮一重灾县,几省帮一重灾市(州),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国家明确,由18省(市)对口支援四川省18重灾县(市)。

  集中全国力量支援灾区重建,这正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再一次生动实践。对口支援机制确定后,为灾区人民建设尽可能多的活动板房成为了援助省(市)的第一要务。

  拼着建、抢着建!一场活动板房建设的竞赛在灾区悄无声息的展开。

  三个月时间里,在四川六个重灾区3400余个板房安置点上,共有近十万活动板房的援建队伍挥汗如雨,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建起来了供居住的50万套活动板房以及近10万套学校、医院等公用设施。

  广东省佛山市的板房援建地点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茂县和理县。由于道路阻断,援建者和材料只能绕道900多公里,翻越两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山,并冒着余震不断、沿途塌方飞石不断的风险才能够进入。

  “全家人的居住有了着落,才好安排下一步的生计。”汶川县七盘沟社区活动板房安置点的居民余富安说。

  “尊重科学”领路救灾与重建

  “尊重科学”四个字,被胡锦涛总书记归纳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内容之一。实际上,“尊重科学”的态度贯穿了这100天救灾与重建的始终,也必将成为地震灾区未来重建的根本性原则之一。

  地震发生后,为确保灾区群众远离次生灾害威胁,一场动员全国地质力量紧急排查地质灾害点的行动迅速展开。到5月20日,全国各地已有近400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抵达灾区工作。

  一个月里,巡查队完成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9671处,转移疏散受威胁人口共计623085人。

  科学重建,法制保障!6月9日,国务院公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这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一个地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条例,为灾后过渡性安置、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等不同阶段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法律依据。

  “保障震灾后恢复重建顺利进行,应做到质量与效率、眼前与长远的协调统一,实现科学恢复重建。”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主任曹康泰如此解释制定该条例的意义。

  “坚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科学。”7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三个尊重”凸显地震灾区重建“标本兼治”的长远策略。

  8月12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布,向国内外各界人士,特别是灾区广大干部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

  人们相信,一部汇聚了灾区群众思想智慧的规划,必将成为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的坚强保障。

  目前,四川地震灾区的1000多万受灾群众已经搬进了可以挡风遮雨的过渡住房。有了家,美好的明天便值得憧憬!

  截至目前,四川全省规模以上受灾工业企业已有93.4%恢复生产;四川农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大灾之年小春仍然略有增产;四川通过搭建帐篷和板房商店、建设应急市场和流动商店等措施,灾区商业网点过渡性恢复已达92%以上。正常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复。居住在活动板房的余富安说,他会出去打工,撑起一家人的天。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我国科学家在汶川地震发震机理研究获新突破
· 四川3.8级地震触动校园警报 千余师生提前36秒逃生
· “总理让路女孩”读小学 校长称不搞特殊
· 5·12两周年重访 幸存儿童摆脱心理阴影了吗
· 我国科学家研究揭示汶川地震内部断层结构变动
· 工程院院士陈厚群:汶川地震与三峡蓄水无关
· 那些不屈的力量让我们前行:写在汶川地震一周年
· 国际社会和舆论高度评价汶川地震救灾及重建工作
· 四川省启动百所“手拉手红领巾书屋”援建项目
· 坚强迎接未来:高校师生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