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具有战略眼光,特别是对于新增劳动力,很多企业由被动选择转向了主动开发。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采用学校和企业双方协商制定培训课程,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培训相结合,积极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合作和共建,逐步形成一批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订单教育,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结合发展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新路。企业通过学生下厂期间可以较长时间的观察,对优秀学生进行挑选,真正达到优化用工。
据介绍,校企合作、半工半读模式除了在教学内容和技能训练上充分体现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意向外,还将企业文化导入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使企业精神、使命、远景、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使学生尽早地融入企业文化圈,使输出端的学校管理与输入端的企业管理同步,紧密衔接,使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受到企业的欢迎。
建立合作共赢的共同体
实践证明,从本地的社会经济实际出发,借鉴“双元制”等先进职业教育经验,坚持本土化实践,是我国职业教育有效实施校企合作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江苏省太仓职业教育中心校拥有合作企业279家,其中共建“培训中心”10家,企业合作性设备投入1190多万元,合作技术人员391人,专业辅导员79人,合作开发的课程涵盖了9个专业。
该校负责人认为,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学校、企业两个主体的合作,而是一个多要素共同体的协同。开展校企合作就是要立足合作共赢,构建“政府引领,双元参与,合同执行、成本分担”的共同体。根据合作企业的参与程度,构建了企业订单式、股东合作式、学校主体式、学校参与式四种样式的共同体。这些共同体的共同特征:依靠政府引导,确立合作主体的契约关系,明晰合作主体的责权利。这一样式的显著特点是,企业和学校都是办学的主体,学校和企业都要按责投入。学员在学校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企业职工,学生一毕业就是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企业职工。
真正的校企合作,必须有真正的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不在于具有合作的主体,而关键在于确保主体有效合作的制度保障。为此,该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构建了三类制度。第一,校企合作的管理制度,包括自主招生制度、自由雇佣制度、学分管理制度、专业辅导员制度。第二,校企合作的实施制度,包括人力资源资格方面的制度、工学交替运行方面的制度、“双师型团队”工作方面的制度。第三,校企合作的评价制度,包括学习反馈制度、第三方考试毕业制度、整体式评价制度、跟踪反馈制度。三类制度的构建,保障了校企合作共同体的有效运作和利益的切实共享。
教育部国际司司长张秀琴认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既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大量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技术型、技能型劳动者。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而在培养技术技能新人才方面,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政策我来评:2009年教育政策公众满意度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