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就是在中科大办了一个专业。
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杨承宗任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系主任。其他几个系主任,是钱学森、赵九章、贝时璋等。
杨承宗在自己领域的学术地位不亚于这些大师。1986年秋,北京召开国际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会议,闻名世界的法国居里实验室主任莫尼克·帕杰丝教授也在邀请之列。35年前,杨承宗在法国居里实验室研修时,18岁的帕杰丝一直是杨承宗的助手。这次站在北京科学会堂讲坛上,她激动地说:“我的第一位启蒙教授是中国人,他现在就在会场,他叫杨承宗。我将永远感激他!”
中国第一代放射化学的骨干力量基本都是杨承宗培养出来的。这支队伍逐渐生根发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王方定院士也是杨承宗的学生。在他看来:“先生为核燃料化学卓越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高。”
当年原子弹成功爆炸后,为了奖励这些作出特殊贡献的科技人员,二机部为全体受奖人员晋升一级工资,杨承宗因为人事关系在中科大而不能享受。他的同事、学生戴上了共和国勋章,当了院士,但功勋卓越的杨承宗却只能是一位“没有勋章的功臣”。
杨承宗昔日的同事李虎侯教授说:“先生心态淡泊而明志,不要说在当今社会,就算和历史上的先贤相比,也难能可贵。”前几年,放射化学招生不理想,很多学生担心这个专业有辐射,对人体有伤害。杨承宗说:“我愿意去当放射化学的形象大使,你看我做放射化学活了快100岁,关键是掌握正确的方法。”
如今社会上都在讨论拔尖人才,可杨承宗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社会的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既有塔尖的“拔尖人才”,也有位于塔基的“不拔尖人才”。与居里夫人、钱学森相比,杨承宗自称是不拔尖人才。
30年前,为了让更多的不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他建议并参与创办了第一所自费大学:合肥联合大学。这是个专门招收落榜生的学校,在当时的情况下,收费走读,不包分配的方式办学。
今天,身体有恙的杨承宗尽管没能亲临祝寿现场,但这丝毫不减大家对他的敬意。杨承宗的学生胡克源院士的祝词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先生宽容大度默默奉献之伟大风范,殊令晚辈仰慕并效学终身。”(记者 原春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