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释印象主义音乐 |
国立音专校刊《林钟》(1939年6月出版) |
| 2 |
冬之音乐(笔名钱万选) |
约1943年《求是》月刊创刊号 |
| 3 |
清末的爱国歌曲 |
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二号 |
| 4 |
旧国歌史料拾存(笔名钱万选) |
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三号 |
| 5 |
汎美与博爱(笔名钱万选) |
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四号 |
| 6 |
音乐教育的心理建设(笔名钱万选) |
约1943年《求是》月刊一卷七号 |
| 7 |
旧乐评议 |
约1943年南京中央大学《真知学报》 |
| 8 |
鬲溪梅令(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钱万选) |
1943年《同声月刊》第一卷创刊号 |
| 9 |
宫调辩岐(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梁溪钱万选) |
1943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九号 |
| 10 |
宫调辩岐续(白石道人歌曲旁谱今译及考证)(笔名梁溪钱万选) |
1943年《同声月刊》第二卷第十号 |
| 11 |
女性与音乐(笔名柳西) |
1946年7月1日《音乐杂志》创刊号 |
| 12 |
知音絮语(笔名尚序) |
1946年《音乐杂志》创刊号——第2期 |
| 13 |
歌剧《马塔》故事(笔名知宇) |
1946年7月1日《音乐杂志》创刊号 |
| 14 |
世界乐坛近闻(笔名知宇) |
1946年《音乐杂志》创刊号——第2期 |
| 15 |
贝多芬的交响曲(笔名仁康) |
1946年7月1日《音乐杂志》创刊号—第2期 |
| 16 |
《培尔金特》本事(笔名知宇) |
1946年12月1日《音乐杂志》第2期 |
| 17 |
忆黄师今吾 |
1946年12月1日《音乐杂志》第2期 |
| 18 |
简谱述评 |
1947年8月16日《音乐与教育》第1卷第2期 |
| 19 |
我国最早的音乐教材 |
1947年8月16日《音乐与教育》第1卷第2期 |
| 20 |
当代乐坛人物斯基巴(笔名真阳) |
1949年1月27日《音乐评论》第35期 |
| 21 |
论民歌 |
1949年2月10日《音乐评论》第36期 |
| 22 |
我国音乐家在美动态(笔名真阳) |
1949年2月10日《音乐评论》第36期 |
| 23 |
音乐欣赏入门——拍子和节奏(笔名心仪) |
1949年2月24日《音乐评论》第37期 |
| 24 |
音乐欣赏入门——乐曲的速度(笔名心仪) |
1949年3月10日《音乐评论》第38期 |
| 25 |
音乐作品不是推背图 |
1949年3月10日《音乐评论》第38期 |
| 26 |
音乐欣赏入门——曲调(笔名心仪) |
1949年3月24日《音乐评论》第39期 |
| 27 |
音乐会述评 |
1949年3月24日《音乐评论》第39期 |
| 28 |
苏联音乐的新时代 |
1949年3月24日《音乐评论》第39期 |
| 29 |
音乐欣赏入门——和声(笔名心仪) |
1949年4月7日《音乐评论》第40期 |
| 30 |
音乐比赛的故事 |
1949年4月7日《音乐评论》第40期 |
| 31 |
音乐欣赏入门——写实的音乐(笔名心仪) |
1949年4月21日《音乐评论》第41期 |
| 32 |
从比赛中求进步 |
1949年4月21日《音乐评论》第41期 |
| 33 |
音乐欣赏入门——音乐的细胞(笔名心仪) |
1949年5月7日《音乐评论》第42期 |
| 34 |
秧歌剧与新歌剧(笔名金戈) |
1949年6月18日《音乐评论》第43期 |
| 35 |
解放区音乐一瞥(笔名金戈) |
1949年6月18日《音乐评论》第43期 |
| 36 |
推荐《和声学实用教程》 |
1954年第二期《人民音乐》 |
| 37 |
观摩莫斯科音乐剧院演出后的体会 |
1955年2月24日《华东师大》 |
| 38 |
我接受了一次最深刻、最生动的阶级教育 |
1955年8月17日《文汇报》 |
| 39 |
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
约1955年《华东师大学报》 |
| 40 |
朝鲜唱剧“春香传”及其音乐 |
约1955年《文汇报》 |
| 41 |
莫扎尔特是怎样作曲的? |
1956年1月26日《新民晚报》 |
| 42 |
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 |
1956年第5期《人民音乐》 |
| 43 |
介绍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学生的创作 |
1956年第6期《人民音乐》 |
| 44 |
莫扎特的歌剧 |
1956年第7期《人民音乐》 |
| 45 |
巧合不是抄袭 |
1956年第7期《人民音乐》 |
| 46 |
黄自的生活、思想和创作 |
1958年第4期《音乐研究》 |
| 47 |
黄自主要作品分析 |
1958年第5期《音乐研究》 |
| 48 |
谈《抗日战争》交响乐 |
1959年6月10日《文汇报》 |
| 49 |
喜听评弹歌曲《蝶恋花》 |
1961年2月3日《文汇报》 |
| 50 |
谈四季调 |
1961年6月8日《文汇报》 |
| 51 |
谈《长征》交响乐的音乐思维 |
1961年7月22日《文汇报》 |
| 52 |
不能放弃欣赏音乐 |
1961年8月13日《文汇报》 |
| 53 |
音乐怎样表情达意 |
1961年8月15日《文汇报》 |
| 54 |
标题音乐 |
1961年8月22日《文汇报》 |
| 55 |
听《长征交响曲》 |
1961年第7—8期《人民音乐》 |
| 56 |
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 |
1961年10月29日《文汇报》 |
| 57 |
更深更广地学习传统 |
1962年第5—6期《人民音乐》 |
| 58 |
二胡比赛话沧桑 |
1963年5月15日《文汇报》 |
| 59 |
德彪西评价初探(笔名余大庚) |
1963年7月15日《文汇报》 |
| 60 |
参加论争对德彪西评价的体会 |
1963年10月17日《解放日报》 |
| 61 |
革命的史诗,胜利的颂歌——《长征交响曲》分析 |
1963年10月刊于《长征交响曲》(丁善德作曲)管弦乐总谱,1964年4月音乐出版社出版 |
| 62 |
时代的号角 战斗的抒情——革命歌曲演唱会听后感 |
1964年1月31日《文汇报》 |
| 63 |
新思想新风格的赞歌——谈山东省演出队的节目 |
1964年5月25日《文汇报》 |
| 64 |
公社的颂歌 时代的颂歌——评华东六省参加第五届“上海之春”演出的一些人民公社颂歌 |
1964年6月4日《解放日报》 |
| 65 |
革命的豪情 英雄的诗篇——谈毛主席诗词专场音乐会 |
1964年6月5日《文汇报》 |
| 66 |
音乐工作者必须向群众学习 |
1964年6月11日《光明日报》 |
| 67 |
《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的艺术特色 |
1964年7月10日《文汇报》 |
| 68 |
一首革命歌曲 |
1964年7月24日《文汇报》 |
| 69 |
从一首革命歌曲看时代音调的发展 |
1964年8月23日《文汇报》 |
| 70 |
下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一些体会 |
1965年9月15日《上海盟讯》 |
| 71 |
从“走马看花”到“下马看花” |
1965年10月5日《文汇报》 |
| 72 |
国歌是国家性质的一面镜子(笔名仞千) |
1978年第3期《人民音乐》 |
| 73 |
“布雷的牧师”和“布雷的教皇” |
1978年第3期《人民音乐》 |
| 74 |
反对沙俄奴役的爱国音乐家肖邦 |
1978年第1辑《音乐论丛》 |
| 75 |
长征接力有人来 革命诗歌代代传——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词演唱会 |
1978年6月17日《文汇报》 |
| 76 |
试论舒伯特 |
1979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77 |
月光——马克思纪念册里的一首民歌 |
1979年第1期《音乐爱好者》 |
| 78 |
谈《跳蚤之歌》(笔名金人庚) |
1979年第1期《音乐爱好者》 |
| 79 |
从《大海汹涌》说起 |
1979年1月12日《人民日报》 |
| 80 |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
1979年第2期《艺术世界》 |
| 81 |
雁荡游记 |
1979年第2期《文化与生活》 |
| 82 |
“五四”时期的爱国歌曲 |
1979年第2期《上海歌声》 |
| 83 |
模拟体歌曲——欧美工人歌曲的一个组成部分 |
1979年第2辑《音乐论丛》 |
| 84 |
继往开来 高歌猛进——喜听贺绿汀声乐作品音乐会 |
1979年3月20日《文汇报》 |
| 85 |
“五四”以来的歌曲作家——萧友梅 |
1979年第4期《上海歌声》 |
| 86 |
忆黄自先生 |
1979年第5期《人民音乐》 |
| 87 |
小夜曲 |
1980年第1期《文汇增刊》 |
| 88 |
谁是第一个唱《马赛曲》的人 |
1980年第1期《艺术世界》 |
| 89 |
美国国歌的故事 |
1980年第1期《音乐爱好者》 |
| 90 |
舒柏特的“双包案”( 笔名余仁) |
1980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
| 91 |
贝多芬在“罗得西亚” |
1980年第3期《音乐爱好者》 |
| 92 |
介绍《音境》中的两首抒情歌曲 |
1980年第2期《上海歌声》 |
| 93 |
漫谈圆舞曲 |
1980年第2期《文汇增刊》 |
| 94 |
为轻音乐正名 |
1980年第3期《文汇增刊》 |
| 95 |
《妈妈娘好糊涂》和《茉莉花》在外国 |
1980年第3辑《音乐论丛》 |
| 96 |
贝多芬的交响曲 |
1980年第3期《人民音乐》 |
| 97 |
蔡伯喈和萨利埃里 |
1980年第3期《艺术世界》 |
| 98 |
唱歌的故事 |
1980年第3期《文化与生活》 |
| 99 |
莫干山(笔名仕庚) |
1980年第3期《文化与生活》 |
| 100 |
《月光曲》的妙用(笔名康佺) |
1980年第3期《音乐爱好者》 |
| 101 |
黄自未完成的清唱剧——《长恨歌》 |
1980年第3期《音乐爱好者》 |
| 102 |
漫话进行曲 |
1980年第4期《文汇增刊》 |
| 103 |
“五一”节的历史见证——《八小时工作日之歌》 |
1980年第4期《岭南音乐》 |
| 104 |
感君一曲双垂泪(笔名康佺) |
1980年5月3日《文汇报》 |
| 105 |
交响曲谈荟 |
1980年第6期《文汇增刊》 |
| 106 |
贝多芬作曲的爱国歌曲《战士的告别》 |
1980年第7期《歌曲》 |
| 107 |
从无线谱到五线谱 |
1980年第9期《人民音乐》 |
| 108 |
埃尔加:管弦乐变奏曲《谜》 |
1981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109 |
国歌之“最” |
1981年第1期《音乐爱好者》 |
| 110 |
音乐会上的掌声 |
1981年第1期《人民音乐》 |
| 111 |
“二一老人”的启示 |
1981年第1期《北京艺术》 |
| 112 |
重温遗教仰鲁迅 |
1981年第1期《群众艺术》 |
| 113 |
试论威尔地的思想和创作 |
1981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114 |
歌剧序曲和音乐会序曲 |
1981年第2期《文汇月刊》 |
| 115 |
剑桥钟声——音乐掌故(笔名康佺) |
1981年第3期《音乐爱好者》 |
| 116 |
十八世纪的表演唱——“第二马赛曲”的由来 |
1981年第4期《音乐爱好者》 |
| 117 |
《我的诺曼底》和它的作者 |
1981年第4期《歌曲》 |
| 118 |
音乐中的罗雷莱传说 |
1981年第7期《人民音乐》 |
| 119 |
中国民歌欣赏 |
1981年第1、3、10期《北京音乐报》 |
| 120 |
国歌纵横谈 |
1981年第12—15期《世界知识》 |
| 121 |
印度的国歌 |
1981年第16期《世界知识》 |
| 122 |
泰戈尔的爱国歌曲 |
1982年第1期《人民音乐》 |
| 123 |
谨防饮鸩止渴 |
1982 年第1期《音乐生活》 |
| 124 |
从民间来到民间去——一首德国民歌的来龙去脉 |
1982年第1期《音乐爱好者》 |
| 125 |
抱残守缺几时休?因陋就简何时了? |
1982年第2期《音乐生活》 |
| 126 |
“伦敦巴赫”与莫扎特 |
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 |
| 127 |
英雄今日得胜归 |
1982年1月8日《新民晚报》 |
| 128 |
变化多端午夜钟 |
1982年1月16日《新民晚报》 |
| 129 |
阿门达与钟子期 |
1982年2月17日《新民晚报》 |
| 130 |
苜蓿生涯说海顿 |
1982年第2期《广州音乐学院学报》 |
| 131 |
德国歌曲《塔劳的安欣》 |
1982年第2期《歌曲》 |
| 132 |
歌德抒情诗的绝唱——《流浪者的夜歌》 |
1982年第3期《歌曲》 |
| 133 |
音乐化的姓(笔名康佺) |
1982年第3期《音乐爱好者》 |
| 134 |
《月光曲》与国歌 |
1982年第3期《音乐生活》 |
| 135 |
谜味与诗味(笔名康佺) |
1982年第1期《文化与生活》 |
| 136 |
天下奇险说华山 |
1982年第2期《文化与生活》 |
| 137 |
儿歌《小星星》的来源 |
1982年第3期《儿童歌声》 |
| 138 |
爱国歌曲《大中华》与英雄歌剧《诺尔玛》 |
1982年第3期《群众音乐》 |
| 139 |
敦煌曲谱破译成功 |
1982年第3期《上海画报》 |
| 140 |
慷慨挥洒的“英雄之歌”——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刍议 |
1982年第4期《广州音乐学院学报》 |
| 141 |
一谱八读的圆舞曲 |
1982年第4期《音乐爱好者》 |
| 142 |
格里格的童年时代 |
1982年第4期《儿童音乐》 |
| 143 |
柔肠侠骨 剑胆琴心——介绍寇尔纳的《剑歌行》 |
1982年第4期《音乐生活》 |
| 144 |
古寺名松 |
1982年第5期《旅游天地》(征文获奖作品专辑) |
| 145 |
音乐的内容和形式 |
1983年第1期《音乐研究》 |
| 146 |
歌唱春天的舒曼《第一交响曲》 |
1983年第1期《人民音乐》 |
| 147 |
《清平调》古谱的来历 |
1983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
| 148 |
《两个禁卫兵》和《马赛曲》(笔名康佺) |
1983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
| 149 |
黄自先生逝世四十五周年感言 |
1983年第2期《上海音讯》 |
| 150 |
论顶真格旋律——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一 |
1983年第2—3期《音乐艺术》 |
| 151 |
《鳟鱼》和《鳟鱼五重奏》 |
1983年第3期《歌曲》 |
| 152 |
从列宾的画像看穆索尔斯基 |
1983年第3期《艺术世界》 |
| 153 |
从儿童组曲到儿童舞剧 |
1983年第3期《音乐生活》 |
| 154 |
好一朵可爱的紫罗兰(笔名康佺) |
1983年第4期《艺术世界》 |
| 155 |
异国双壁——关于《送别》和《忆儿时》 |
1983年第4期《歌曲》 |
| 156 |
摇篮曲中寄旧情 |
1983年第4期《群众音乐》 |
| 157 |
《听,听,云雀》是写在菜单反面的吗? |
1983年第5期《群众音乐》 |
| 158 |
我所知道的《送别》 |
1983年第5期《上海歌声》 |
| 159 |
门德尔松与歌德 |
1983年第6期《艺术世界》 |
| 160 |
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 |
1983年第6期《乐坛》 |
| 161 |
怎样欣赏音乐 |
1983年第6—7期《解放军歌曲》 |
| 162 |
忆黄师今吾 |
1983年第8期《乐坛》 |
| 163 |
关于《送别》的曲作者 |
1983年第9期《上海歌声》 |
| 164 |
《梦见家和母亲》的填词歌曲 |
1983年第11期《歌曲》 |
| 165 |
从“曲高和寡”到“曲高和众” |
1983年第11期《群众音乐》 |
| 166 |
中国古诗与外国歌曲 |
1983年第11期《解放军歌曲》 |
| 167 |
马勒的《大地之歌》与唐诗 |
1983年第12期《解放军歌曲》 |
| 168 |
我看舒伯特的阶级性 |
1984年第2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 169 |
欧洲音乐史话 |
1984年第1期——1988年第4期《音乐爱好者》连载 |
| 170 |
勃隆夫人——和音乐家“鬼魂”打交道的人(笔名康佺) |
1984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
| 171 |
李斯特的《爱之梦》 |
1984年第3期《音乐艺术》 |
| 172 |
黄自先生八十诞辰感言 |
1984年第3期《人民音乐》 |
| 173 |
黄自与诗歌(笔名康佺) |
1984年3月28日《新民晚报》 |
| 174 |
启蒙音乐教育家沈心工先生 |
1984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175 |
息霜三歌小考 |
1984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176 |
德国民歌《噢,斯特拉斯堡》 |
1984年第12期《歌曲》 |
| 177 |
从传统、生活和艺术规律看西方现代音乐 |
1985年第1期《人民音乐》 |
| 178 |
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 |
1985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179 |
从《打倒列强》说到马勒的第一交响乐(笔名康佺) |
1985年第1期《音乐爱好者》 |
| 180 |
德国民歌《对我都一样》 |
1985年第1期《歌曲》 |
| 181 |
齐尔品先生与中国 |
1985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182 |
似是而非的三笑姻缘 |
1985年第7期《五月》 |
| 183 |
音乐译名趣谈 |
1985年第9期《人民音乐》 |
| 184 |
巴赫与现代音乐 |
1985年第10期《人民音乐》 |
| 185 |
清朝的国歌(笔名康佺) |
1985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186 |
一曲回肠十二音——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赏析 |
1985年第4、1986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187 |
诗歌、画题和音乐的标题 |
1986年第1期《文艺研究》 |
| 188 |
标题音乐 |
1986年第1期《音乐学习与研究》 |
| 189 |
谬种误传二百年——韦柏和兴德米特笔下的“中国曲调” |
1986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190 |
《满江红》在美国 |
1986年第3期《音乐艺术》 |
| 191 |
为祖国歌唱的音乐家——纪念匈牙利音乐大师李斯特逝世一百周年 |
1986年第6期《音乐生活》 |
| 192 |
《五一运动》歌注 |
1986年第8期《音乐生活》 |
| 193 |
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一) |
1988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194 |
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二) |
1988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195 |
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三) |
1988年第3期《音乐艺术》 |
| 196 |
音乐语言中的对称结构——中外曲式共同规律之二(四) |
1988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197 |
赵元任的歌曲创作 |
1988年第1期《中国音乐学》 |
| 198 |
黄自传略 |
1988年第3期《音乐研究》 |
| 199 |
从《科林斯音乐百科词典》说到《外国音乐词典》 |
1988年第3期《音乐爱好者》 |
| 200 |
黄自的声乐创作:《黄自遗作集·声乐作品》序 |
1988年第4期《音乐研究》 |
| 201 |
自然半音与变化半音 |
1988年第5期《中小学音乐教育》 |
| 202 |
歌咏西湖的绝唱《望海潮》 |
1989年第1期《中国音乐》 |
| 203 |
酒、女人和歌 |
1989年第1期《音乐爱好者》 |
| 204 |
有没有“减一度” |
1989年第1期《中小学音乐教育》 |
| 205 |
说“犯” |
1989年第3期《中国音乐学》 |
| 206 |
明皇听乐“荔枝香” |
1989年第3期《中国音乐》 |
| 207 |
没有标题的标题交响曲——简析马思聪的《第二交响曲》 |
1989年第4期《音乐研究》 |
| 208 |
《魏氏乐谱》分析 |
1989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09 |
从《科林斯》说到《外国音乐词典》 |
1989年第7期《人民音乐》 |
| 210 |
钢琴声里传画意 |
1989年第3期《牧笛》 |
| 211 |
法国革命首义之歌——《平民攻占巴士底》 |
1989年7月14日《中国音乐报》 |
| 212 |
音乐促进智慧发展 |
1989年第10期《泛亚国际音乐文化》 |
| 213 |
有关交响音乐中的曲式、结构、和声、调式等方面的问题 |
刊于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年9月出版《交响音乐通俗讲座》(薛金炎、李近朱编著) |
| 214 |
《老八板》源流考 |
1990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215 |
双拽头与巴歌体 |
1990年第2期《中国音乐学》 |
| 216 |
《跳舞的马蒂达》——享有国歌荣誉的民俗歌曲 |
1990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
| 217 |
神州何处“第一山”? |
1990年第2期《文化与生活》 |
| 218 |
福斯特和德沃夏克的撮合山——纪念津巴利斯特诞生一百周年(笔名康佺) |
1990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
| 219 |
布利斯和他的《子夜吴歌》 |
1990年第3期《音乐创作》 |
| 220 |
李叔同出家缘由 |
1990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21 |
弘一大师临终遗墨考 |
1991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222 |
《曲式与作曲技法》评介 |
1991年第1期《人民音乐》 |
| 223 |
话说钢琴(笔名康佺) |
1991年第1期《音乐爱好者》 |
| 224 |
《隋堤柳》——李叔同的第一首“仿词体”歌曲 |
1991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225 |
弘一大师遗墨考 |
1991年第2期《上海佛教》 |
| 226 |
音诗《纳西一奇》赏析 |
1991年第3期《音乐研究》 |
| 227 |
莫扎特之死新说 |
1991年第3期《音乐爱好者》 |
| 228 |
从莫扎特的家书看他的性格——纪念莫扎特逝世二百周年 |
1991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29 |
母亲教我的歌 |
1991年第6期《音乐生活》 |
| 230 |
不畏强暴敢抗争,一封家书表真情 |
1991年第8期《音乐生活》 |
| 231 |
中法音乐文化交流的过去和现在 |
1992年第1期《人民音乐》 |
| 232 |
学堂乐歌是怎样旧曲翻新的 |
1992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233 |
谁解曲中意,桴海游仙窟——《芬格尔山洞》赏析 |
1992年第2期《音乐生活》 |
| 234 |
《新诗歌集》——“五四”以来第一部融会中西音乐艺术的歌集 |
1992年第3期《音乐研究》 |
| 235 |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斯美塔那《维舍赫拉德》交响诗赏析 |
1992年第4期《音乐生活》 |
| 236 |
清朝的国歌 |
1992年第4期《中外论坛》 |
| 237 |
民国国歌史话 |
1992年第5期《中外论坛》 |
| 238 |
从练习曲到交响诗——《马捷帕》赏析 |
1992年第12期《音乐生活》 |
| 239 |
笛子简介 |
为深圳先科激光节目制作公司1992年出版发行的《笛子大全》撰写的介绍词 |
| 240 |
为《中华金曲》音乐专题系列激光唱盘写乐曲介绍:《平沙落雁》、《霸王卸甲》、《渔舟唱晚》、《幽兰》、《香山射鼓》、《孔雀开屏》 |
|
| 241 |
马思聪《双小提琴协奏曲》音乐分析 |
1993年第2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
| 242 |
最早创作和演唱《魔王》的人 |
1993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
| 243 |
展开型乐段 |
1993年第3期《音乐艺术》 |
| 244 |
《月子弯弯》源流考——兼谈“吴歌” |
1993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45 |
黄自的生活与创作 |
1993年第4期——1994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246 |
苜蓿生涯说海顿(修正稿) |
1993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47 |
音乐中的罗雷莱传说(修正稿) |
1993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48 |
曲式结构中的“分”与“合” |
1993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49 |
中国音乐与“十三” |
1994年第1期《音乐爱好者》 |
| 250 |
音乐名城波恩巡礼 |
1994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251 |
巴赫声乐作品中的众赞歌再创造(上) |
1994年第3期《音乐艺术》 |
| 252 |
巴赫声乐作品中的众赞歌再创造(下) |
1994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53 |
贝多芬故居见闻录 |
1994年第3期《人民音乐》 |
| 254 |
即兴演奏史话 |
1994年第2期《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
| 255 |
音乐辞书纵横谈(上) |
1994年第3期《音乐研究》 |
| 256 |
音乐辞书纵横谈(下) |
1994年第4期《音乐研究》 |
| 257 |
多才多艺的钱君匋先生 |
1994年7月3日《解放日报》 |
| 258 |
《送别》面面观 |
1995年第3期《音乐艺术》 |
| 259 |
《欢乐颂》的创作历程 |
1995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
| 260 |
器乐中的声乐和声乐中的器乐 |
1996年第1—6期《音乐爱好者》 |
| 261 |
冼星海《第一交响曲》浅析 |
1996年第3期《音乐研究》 |
| 262 |
塔兰泰拉舞曲纵横谈 |
1996年8月号《音响世界》 |
| 263 |
勃拉姆斯与德国民歌 |
1997年2月号《音响世界》 |
| 264 |
句句双 天下同 |
1997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65 |
敏捷歌千曲 飘零酒一杯——谈舒伯特的歌曲创作 |
1997年8月号《音响世界》 |
| 266 |
春风化雨怀二师 |
1997年第3期《音乐艺术》 |
| 267 |
“双拽头”和“双拽尾” |
1998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268 |
诸子百家论音乐 |
1998年第1期《音乐研究》 |
| 269 |
杜鹃文学在音乐中的反映 |
1998年第3期《音乐艺术》 |
| 270 |
莫扎特到底有几部交响曲? |
1998年7月号《音响世界》 |
| 271 |
取精用宏的国歌套曲 |
1998年8月号《音响世界》 |
| 272 |
“词语描绘”纵横谈 |
1999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273 |
谈歌词的翻译 |
1999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74 |
试解《大地之歌》中的两首唐诗的疑案 |
1999年第5期《音乐爱好者》 |
| 275 |
学堂乐歌的“张冠李戴”现象 |
1999年第2期《黄钟》 |
| 276 |
试解《大地之歌》中两首唐诗的疑案 |
1999年第5期《音乐爱好者》,2000年第4期《读者》转载 |
| 277 |
莫扎特书信选 |
1999年第1—6期《音乐爱好者》 |
| 278 |
世界国歌博览 |
1999年第6期至2003年第6期《福建歌声》连载 |
| 279 |
龙榆先生的音乐因缘 |
1999年第5期《文教资料》 |
| 280 |
《大地之歌》歌词溯源 |
2000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281 |
考证《大地之歌》中几首德译唐诗的前前后后 |
2000年第1期《音乐生活》 |
| 282 |
大地之歌唐诗谜 十七年前已解疑 |
2000年3月23日《光明日报·文化周报》 |
| 283 |
《夕歌》不是《祖国歌》 |
2000年《音乐周报》第44期 |
| 284 |
放牧调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功能 |
2000年第3期《音乐艺术》 |
| 285 |
玉笛飞声传四海——为贝特该所译中国古诗谱曲的外国歌曲 |
2000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86 |
五花八门的作品编号 |
2000年第3期《音乐爱好者》 |
| 287 |
世界国歌纵横谈 |
2001—2002年《音乐生活》月刊连载 |
| 288 |
《大地之歌》词曲纵横谈 |
2001年第1期《音乐研究》 |
| 289 |
与中国古典诗歌格律脉脉相通的西方传统音乐 |
2001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290 |
巴赫《b小调弥撒》中的“旧曲新歌” |
2001年第3期《音乐艺术》 |
| 291 |
学堂乐歌借用曲调的“源”和“流” |
2001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92 |
自东徂西的《灰姑娘》故事 |
2001年2月号《音乐爱好者》 |
| 293 |
莫扎特的歌曲创作 |
2001年4月号《音乐爱好者》 |
| 294 |
惊世骇目的柏辽兹《安魂曲》 |
2001年8月号《音乐爱好者》 |
| 295 |
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 |
2001年10月号《音乐爱好者》 |
| 296 |
勃拉姆斯笔下的标题音乐 |
2002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297 |
莫扎特“借题发挥”的创作实践 |
2002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297 |
同气连枝的回旋歌、回旋诗和回旋曲 |
2002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299 |
马勒艺术歌曲赏析 |
2002年5月号《音乐爱好者》 |
| 300 |
舒伯特歌曲鉴赏 |
2002年10月号《音乐爱好者》 |
| 301 |
《燕双飞》与《西宫调》(钱仁康、洛地) |
2002年第3期《中国音乐》 |
| 302 |
《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序 |
2002年第12期《人民音乐》转载 |
| 303 |
“似倒而顺”的回文诗和回文曲 |
2003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304 |
源远流长的法国民歌《马布鲁》 |
2003年第2期《中国音乐学》 |
| 305 |
贝多芬音乐作品中的民歌主题 |
2003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306 |
“音乐典故”刍议 |
2003年第3期《音乐艺术》 |
| 307 |
《燕双飞》与《西宫调》补正 |
2003年第1期《中国音乐》 |
| 308 |
奥地利国歌志 |
2004年第1期《福建歌声》 |
| 309 |
我所知道的上海工部局乐队 |
2004年第1期 |
| 310 |
怵目惊心的日本军歌 |
2004年第3期《音乐爱好者》 |
| 311 |
缅怀曲学大师吴梅先生 |
2004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312 |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音乐标志 |
2004年第7期《音乐爱好者》 |
| 313 |
贝多芬到底写过几部交响曲? |
2004年第8期《音乐爱好者》 |
| 314 |
写气图貌 属采附声 —— 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 |
2005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315 |
日月光华 旦复旦兮 —— 《复旦大学校歌》刍议 |
2005年第2期《音乐爱好者》 |
| 316 |
贝多芬的民歌改编曲 |
2005年第3期《音乐爱好者》 |
| 317 |
我为歌曲译词配曲 |
2005年第3期《上海文艺界》“治学二人转”栏目 |
| 318 |
作曲家的幽默作风 |
2006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319 |
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
2006年《上海音乐学院校庆专刊》 |
| 320 |
《士兵舞曲》源流考 |
2007年第2期《音乐艺术》 |
| 321 |
国立音乐院和国立音专没有抛弃民族传统 |
2007年第3期《音乐艺术》 |
| 322 |
我所知道的杨荫浏先生 |
2007年第4期《音乐艺术》 |
| 323 |
德沃夏克的序曲和交响诗 |
2008年第1期《音乐艺术》 |
| 324 |
言简意赅 纵笔成趣 —— 音乐作品中的“警句” |
2008年第2期《音乐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