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贻兰(莫言小姑) 《蛙》与现实,一样也不一样
他写《蛙》的时候就和我说了,我们是一家人,哪能不知道。我大体看了一下,《蛙》(和我的经历)有一样有不一样的,那些讲计划生育的,差不多是一样的。我工作的时候计划生育刚刚开始,全中国一时不大接受,尤其山东,工作不好进行,我们办公室天天来哭的,来闹的,来骂的都有,但是再不好进行,你本身是干这个工作的也要把它干下去。中国人口这么多,不搞计划生育的话,一年高密就能生出一个乡镇。原来一个村要是200多户,一年就能生600多个孩子,那你说一个乡镇呢。
结扎是个很累的活,有时候你头午上台,不到十二点都不在下台的,四个小时、八个小时站着。在台上站着,有时身子往后面一靠,比在床上躺着都舒服,因为手术时你全身都是绷紧的,什么都不能碰。那时一个村11个大队,来11车,一个个查,在我们那个年代,干这个女的很少,都是男的,但我18岁参加工作时,就正好赶上这个工作了。
这些事莫言都知道,我们是一家人,不用沟通都很了解。以前每次来家在一块吃饭,在饭桌上聊天就会谈到这些,计划生育之类的。他小时候挺听话的,喜欢奇奇怪怪的故事,他好像是有一种天才,他当兵后就和我说,小姑,晚上过了12点之后,我学什么会什么,白天反而没意思。
我父亲,就是莫言的大爷爷,在莫言小时候,摸着他的头说,你长大能成个人才,但是我可能看不到了。知道他得奖我就想起了我父亲的这句话,我今年75岁了,看到了。
推荐内容>>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实况追踪 获奖花絮 专栏>>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推荐内容>>盘点莫言经典作品 关注文学意义:莫言作品内容简介
推荐专题>>聚焦: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
推荐内容>>莫言获奖后广受关注 瑞典媒体称其“一夜成名”
推荐内容>>莫言称获奖是文学胜利 批判社会黑暗面凌厉严肃
推荐内容>>莫言文学成长经历一览:为娶石匠女儿想当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