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二十八/二十九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北京:中小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已列入课时计划
2014-10-30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北京千余家校外资源向中小学开放,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大课堂 德育新阵地

  从今年新学期起,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有计划地走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北京要求,所有中小学要把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实践学习列入课时计划,时间不少于全部学时的10%。

  今秋新学期开学,北京育才学校初一年级近300名新生,走进国家博物馆,上了“开学第一课”。

  从今年新学期起,北京市百万中小学生有计划地走出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北京市颁布的《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所有中小学要把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实践学习列入课时计划,时间不少于全部学时的10%。而实施这一计划最主要的校外资源支撑平台,正是北京市历经6年精心打造的社会大课堂。

  “社会大课堂已经成为北京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阵地。”北京市教委委员李奕说。

  打破行政藩篱

  教育部门与社会单位携手育人

  北京育才学校将每周五下午的4节课,全部用于开展学生综合实践课和各类校本选修课,课时占每周学生总课时的10%。该校初二(3)班学生辛上钰的家长辛平说:“市教委和学校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免费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开阔眼界,这种好事我们家长举双手赞成。”

  在育才学校9月1日时长为3个小时的中国文化主题实践课上,学生分成7个学习小组,根据事先确定的不同研究主题,跟随国家博物馆的讲解员依次参观经典馆藏。后母戊鼎、金缕玉衣、唐三彩、宋朝古船……众多闻名世界的文物成了这堂课的“教具”。一件件真实、精美、凝聚着古代中国智慧的藏品,记满了学生们的笔记,不时引起孩子们阵阵惊叹。

  “从策划到实施,这节综合实践课,学校只花了两天时间,全靠社会大课堂项目这个平台帮我们牵线搭桥。”北京育才学校副校长何戈说。

  作为扩大教育资源供给的创新模式,2008年8月,北京市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方案》,确定由北京市教委牵头,联系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财政局等12个单位组成联席会议,共同推进社会大课堂建设。各方以“合力建设、成果共享、服务学生”为原则,整合北京丰富的人文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单位,免费或优惠提供场所条件和合适的教育内容,供全市中小学生开展校外活动、进行社会实践。

  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办公室主任高付元说:“建设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既是教育部门推进新课改倡导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又契合了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得到了社会单位的热烈回应。”

  根据北京市社会大课堂办公室的最新统计,经过6年积累,目前北京市、区两级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已经达到1000余家,其中得到市级认定的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就达571家。在这些资源单位中,既包括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博物馆,也包括毛主席纪念堂、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有少年宫、体育馆、科技馆以及名人故居等。

  高付元说,社会大课堂办公室对所有资源单位实行目录管理,每两年普查一次,有明确的进出标准。资源单位进入目录后,由办公室向全市中小学公布,供学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自主选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安全问题配套政策滞后 社会大课堂离学生有多远?
· 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全面启动
· 京首次提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10%在社会大课堂进行
· 北京利用校外资源在社会大课堂中汲取丰富营养
· 福州:社会实践将成为福州中小学生必修课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