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面对文理分班问题?怎么适应毕业班的紧张气氛?家教到底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开学半月有余,学生和家长们反映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本报邀请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针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给出解决方案。
编者按
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日渐繁重的学习压力,使如今的孩子们承受着严峻的心理考验。为此,本刊与北京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西城区青春健康中心、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等机构共同开设了“中小学生心理诊所”,通过心理咨询热线和本刊微博解开孩子们的心结。
文理分班谁做主?
案例1——
启明刚刚升入高二,学校按惯例要给他们分文理班了。启明从小就对历史和地理等人文科学情有独钟,因此打定主意要分到文科班,将来报考文史类专业。可是他的爸爸妈妈却认为,男孩子学文没什么出息,将来就业出路窄,也挣不了大钱,所以坚持给他报名分到了理科班。上课才半个多月,启明就发现自己对数理化提不起兴趣,于是心烦气躁,不仅自己学不下去,还产生了抵触情绪,上课扰乱课堂秩序,故意和老师闹矛盾,以发泄自己对这种“被分班”的不满。
分析——
最近高二年级学生分文理班的问题闹得很厉害,很多学生因为这个问题跟老师、家长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学文学理各有利弊,很多家长都认为,理科班的竞争激烈,将来考大学难度也很大,相比之下学文科就要稍微容易一些,于是出于考学的目的力主孩子上文科班;还有家长觉得文科将来可以报考的专业要比理科少得多,而且将来就业时可以选择的范围也很窄,收入也不如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所以更愿让孩子到理科班就读。甚至还有一些家长出于“子承父业”、学这科将来家里可以托人安排工作等想法,不顾孩子自身的意愿,自作主张,给孩子报名分班。而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的所学并非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成绩也往往很不理想,一些孩子还会产生激烈的抵触、抗拒情绪。
建议——
学文学理是直接影响将来孩子发展的大事。在选择文理班时,家长一定要和孩子进行平等协商,尊重孩子的选择,过多干预肯定会对他们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