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青少年网络社区趋势:成员低龄化、行为民主化
2011-02-21    中国教育报

字体大小:

  我们将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网络真正的价值越来越和信息无关,而和社区相关”

  青少年网络社区的发展趋势显现为,成员的低龄化、行为的民主化、文化的多元化

  我国最具影响力的20个网络社区无一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亟待建立专属社区

  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网络社区大多以青少年为重要用户群体。青少年网络社区的形成,既是互联网迅速普及的必然结果,又是青少年扩展视野、参与社会、展示自我和渴望交流的需求导致的。互联网发展大潮中,青少年网络社区悄然兴起并蓬勃发展,已成为互联网最富人气、最为活跃的部分,并对青少年的现实生活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青少年网络社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BBS论坛创建时期,以网易论坛、新浪论坛、强国论坛、西祠胡同、凯迪网“猫眼看人”等为代表,主要以时政、国际、民主、历史为话题。第二阶段是网络社区的普及时期,几乎每一个网站都开设了社区,以QQ社区、天涯社区、大旗社区为代表,主要以时政、社会、反腐败、民主为话题,并制造了“人肉搜索”等网络事件。第三阶段是Web2.0个性时期,以QQ空间、新浪博客、开心网、校内网为代表,网民以个性展示、交流、交友等方式进行全方位互动。

  符号生存:

  虚拟的互动 现实的价值

  网络社区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既在体现着与传统的现实社区相同的特质,也正在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归纳起来,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符号化的互动特征。一方面,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社区中的互动参与者隐藏了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角色,实现了比较彻底的符号化,这是其区别于现实社区人际互动的重要特征,也更加符合传统社会互动理论中符号互动理论和角色互动理论的描述。网络上人与人的互动是通过符号进行的,是符号互动。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角色的形成和扮演是在互动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尽管我们仍将网络社区视为虚拟空间,但在共享意义系统层面,网络社区中已经实现了区别于现实社会的符号意义的取代,而且,这不是简单的复制,还正建构着新的符号意义系统。

  第二,多元的管理特征。网络社区的管理规则与现实社会的管理规则具有同构关系,但比现实社会更加简洁、单纯。在网络社区中,传统的职业化上下级管理模式被志愿的、非职业化的“斑竹”代替。只要不违反社区条例,网络社区中的网民均有自由发言和行为的权利,社区管理具有朴素民主的特点,体现出自由、平等、民主、自治的管理特征。这种管理特征的根源,一方面是管理者很多本身就是网民,具有主客同一和主体多元的特点;另一方面是网友对网络社区的选择具有最大的灵活性,与在传统社区中个体往往要受到社区更多约束,以及个体要被社区接纳必须被动接受社区规则的情况大不相同。

  第三,展示个性的行为特征。符号化交往方式,具有很强的匿名性,更易暴露和展现真实个性的特点,能为那些渴望展示个性的网民提供广阔的平台,也是网络社区深受青少年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博客应用的迅速普及,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有报告显示,高达56.8%的中学生使用博客,青少年群体特别是未成年人已经成为博客的重要使用群体。随着Web2.0的继续发展,综合了博客、即时通信、手机传播等优势的微博客正在获得越来越多网民的青睐。互动性强、使用门槛低、更新便捷的特性,使得微博客用户比传统博客用户更为活跃。

  第四,倡导公正与公益的精神特征。在网络社区中举行捐助、环保、爱心等公益活动,经常会得到网民的积极响应。当然,这种善良和爱心也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诈骗、盗窃就时有发生。近年来,频频出现于网络的“人肉搜索”,往往都是打着伸张正义的旗号。这种精神特征,可能源于大多数网民在网络社区中的行动更多地带有情感宣泄和寻求价值理性化的心理冲动。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上海多所大学推网络社区建设 贴近学生受欢迎
· 网络商业社区融合趋势博弈模型研究
· 高校网络社区建设风生水起:2.0时代,我的大学
· 社交网络“红人”寿命更长?
· 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属性预测
· 别让社交网络平台架空家校关系
· 没有网络,大学生不会交际?
· 调查显示:微博提升大学生心理幸福感
· 高校大学生社交网络服务使用分析(二)
· 社交网络 新型教育“生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