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基础教育 > 基教新闻
武汉: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
2004-02-17    杜若原

字体大小:

  迎着阳光去上学——

  313所公办学校对进城务工子女免收借读费

  2月9日一大早,13岁的余晴文背着书包,第一次踏进武汉市汉阳区德才中学的大门:在早春灿烂的阳光下,宽阔的操场、敞亮的教室都让她感到温暖和激动,这是她渴望而又陌生的校园。

  余晴文今年读初一,老家在孝昌县花园镇农村。父母几年前就来到武汉,靠父亲做临时搬运工过日子,余晴文一直渴望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像她这样的孩子到武汉读书要收借读费,那得要父亲扛多少货物才能挣回来?!从此,到武汉读书成了小晴文埋在心底的梦想。

  新学期伊始传来了好消息:武汉市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敞开313所公办学校、119所审批后的简易学校,免收借读费。

  小晴文终于圆梦了!鉴于她品学兼优,德才中学还减免了300元学杂费。

  和余晴文一道进入德才中学读书的,还有来自湖北阳新、汉川农村的胡美云、余磊。他们也都得到了学校的特别照顾。

  来自武汉市教育局的消息说,2月9日这一天,约有9万农村孩子进入了城市课堂。

  为了城市的明天———

  农民工子女六成入公办学校读书

  2004年伊始,武汉市政府将“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列为今年政府要办的“10件实事”之一;市教育局更是下达硬性指标:13万农民工子女中,必须有60%进入公办学校读书。这个目标正式成为对学校的年度考核指标。

  武昌区教育局副局长黄莹丽回忆说,大约8年前,一些老教育工作者呼吁为农民工子女入学开“绿灯”,一些学校悄然接受民工子女。

  市教育局局长谭仁杰告诉记者,农民工子女中的大部分将会在武汉“沉淀”下来。他们的整体素质也是武汉市民文明素质的组成部分。将其拒于校门外,他们可能会变为城市的破坏者;而给其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就很可能成为城市的建设者。从1999年开始,武昌区全区有6所小学允许农民工子女入学,并免收借读费;农民工子女比较集中的汉阳区、青山区等也相继敞开校门。

  2001年,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被纳入市教育局事业发展规划,过去只对城市学生的生均教育公用经费、老师编制和学校基本建设等项计划,现在均改为按全员制定。仅以小学生人均年培养成本800元计,武汉市为农民工子女支付的经费就是一个大数目。

  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消除城乡差距关键在于创造公平的教育机会

  在2月9日开学当天,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到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转了一天,并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要让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武汉市复兴村小学,一名民工子女进公办学校读书没两天,就要求转学———他喝不惯课间牛奶,班上同学嘲笑他。还有一位农民工子女好不容易进了重点中学,但他满口乡音,城市同学不愿意与他交往……

  城乡差距成为一道难题。武昌区徐家棚小学的农民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65%。校长胡建军说,农民工子女入学时最担心受到歧视。学校要求教师对城乡学生一视同仁。针对农村学生缺乏卫生意识等问题,教师们在教学之外,还要督促孩子们勤理发、洗澡、换衣服……

  汉阳区农民工子女比较多,促进城乡学生的融合成了一门“特殊课”。区里的学校专门给农村学生开设了拼音课,教他们学习普通话;有的学校经常组织田径、足球赛,充分发挥农村孩子身体素质好的特长,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五里墩小学还专门开设了心理辅导课。记者在翠微路小学看到,这里开辟了一个特别的“跳蚤市场”,城里学生将多余的衣服和学习用品摆出来,农村学生则拿出自己制作的工艺品和土特产,双方互换交易,以此培养学生们的平等意识。学校说,虽然农村学生在生活环境上普遍处于劣势,但他们的刻苦和俭朴能成为许多城市学生有益的参照。

  有教育专家说,因生活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以个体形式出现时,教育部门可以忽略不计;但当这种差异呈现普遍形态,就会对正常的教育产生冲击和挑战。为农村学生敞开校门的武汉,正在经受一场城市化进程中的巨大考验。如何创造公平的教育机会,既是这场考验的一个部分,更是加速城乡协调和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剂。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部委动态
·加强中小学校党建设工作
·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
·治理有偿补课和收受礼金
·高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