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高等教育 > 高教新闻
6万新生扔掉数百万元军训服装 成一次性用品
2014-09-22    中新网-中国甘肃网

字体大小:

大学生军训现场

大学生回收迷彩服

  时下,在兰各高校的军训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然而每当军训结束后,大家脱下的军训服却难逃被“抛弃”的命运。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少则90元,多则上百元的迷彩装成为“一次性”消费品。记者采访发现,几乎所有的在兰高校都未对军训服进行回收再利用。面对如此浪费的现象,很多学生呼吁,用回收或捐助的方式,让军训服实现循环利用。

  反映:军训迷彩服遭遇捐助难

  进入9月下旬,新学期的军训也渐渐接近尾声。连日来,本报新闻热线不断接到来自在兰一些高校新生的电话称,希望联系相关单位,将一次性军训服装捐出去。

  “这些衣服都是进入大学的时候,学校收费后买来的,质量都很好,军训服装随便扔了太可惜了,应该捐给需要的人。”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马舜晰同学说。同时来自兰州文理学院的新生韩强也称,军训结束后,他发出倡议,号召学生把军训服装收集起来,通过新闻媒体或者慈善组织,捐给贫困群体,以避免“一次性”浪费。然而令这些学生难以预料的是,他们曾联系一些组织和机构,但对方均因担心穿过的军训服存在卫生隐患,而拒绝接受。

  闲置:穿过一次就永久压箱底

  9月19日上午10时许,在甘肃政法学院的操场里,新学期的新生军训汇演结束,2000余名大学新生结束了为期半个月的军训。“迷彩服就脱下换掉了,以后估计也不怎么穿,先放在箱子里吧。”谈及如何处理军训服,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明确的打算。“我会选择将衣服收起来,军训毕竟是一段回忆,而这套服装也算是一种纪念吧。”新生刘云的回答,也得到一旁围观新生的点头认可。

  相对于压箱底、带回家,还有些学生军训结束后直接把军训服丢进垃圾箱。“半个月时间穿着它在草坪上打滚,衣服上都是汗臭味,军训后立马就把那身衣服扔进垃圾桶里了!”兰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生张军说道。记者统计发现,这样处理军训服装的学生不在少数。

  调查:高校均无循环利用举措

  记者调查发现,各大高校均未对军训结束后的衣服去向做过详细的调查和处置情况的追踪,更没有对这种资源的浪费采取实质性的限制措施。

  甘肃政法学院后勤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称并没有对衣服的去向做过调查,学校也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回收和处置。兰州大学教务处工作人员表示,每年军训结束后,学校没有组织专门部门进行回收,但是“学校里会有一些回收衣服的人,学生将衣服便宜出售给收衣服的人。”

  “学生花了钱,换来的只是一身能穿十几天的衣服,着实让人可惜。”记者采访时,不少新生家长表示,衣服就这样丢掉有点心疼。

  倡议:“改买为租”循环使用

  记者统计,2014年在兰各高校的招生总人数在6万余人左右,如果按照每套军训服90元计算,服装费用就高达500万元。保守估计,即便其中一半的衣服被学生彻底“抛弃”了,这就意味着有200万元在短短十几天后便被浪费殆尽。而且军训服的这种闲置、浪费,在每一年新生军训后都会上演。

  “一共就穿半个月,如果能租套穿就好了。”记者采访时,不少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记者在网上浏览发现,已有一些大学生社团开始关注这种浪费情况。就在9月19日,甘肃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社团联合会在微博上发出倡议,希望大一新生捐出穿过的军训服装,捐献给建筑工人的帖子引发网友关注。而甘肃省教育厅官方微博也对此发表评论“循环使用旧物,共建节约社会”,并为此点赞。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大学军训服沦为"一次性用品" 学生称太难看质量差
· 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资助 防骗可拨打热线
· 面对陷阱你能察觉吗?286名新生"考防骗"42人不及格
· 大学使尽“洪荒之力” 只为新生更好融入校园
· 教育部:高校要对新生材料逐一核查 严防冒名顶替
· 新生吐槽研究生入学体检频繁:半年做三次
· 高校将迎新一届大学生 新生不按时报到视为弃学
· 宝宝入园父母也焦虑 专家称家长应持平常心
· 大学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过来人给大学新生的13条学习忠告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